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唐山是一座以工业闻名于世的城市,在近代中国工业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但是目前,很多人对唐山的第一印象是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这个足以毁灭整个城市的灾难成为了唐山市的新标签。20世纪70年代,唐山作为北方一个重要的新兴城市,教育事业也不断向前迈进,小学、初高中和职业中学如雨后春笋不断建立、发展,学校教学模式不断创新,课程种类不断增加,正是不断向社会输入有用人才的时候,但是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几乎摧毁了整个唐山地区的教育系统,市内的教学设施几乎全部被埋,教育行业的损失达上亿元,师生伤亡惨重,即使是幸存下来的学生在人生轨迹上也出现了更多的波折和改变,例如家庭的破坏、心理的扭曲、生活学习上的改变等,由于当时的经济条件和国力发展水平有限,并没有及时给予地震后的儿童心灵上救助和正确引导,造成他们心灵上的创伤,影响其以后的心理健康发展,这些都给今后的唐山地区教育事业的开展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甚至影响到整个唐山地区人均劳动收入和经济发展水平。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党中央从当时的国际局势和国内的基本国情出发,在拒绝国外的一切救援帮助的条件下,积极组织国内的集中救援。唐山政府根据受灾儿童的不同情况,对当地受灾儿童采取了本地安置和异地安置两种措施。一方面为了迅速恢复本地教育事业的发展,不断增加教育经费的投入,加强教师的培训,改善学生的住宿条件,保障学生的生活,使学生能够安心学习。另一方面,对于异地安置的孤儿,不仅在其生活学习上加以照顾,还对其以后的生活做出了规划,各单位主动认养和经济帮助,安排孤儿的生活及以后的工作,使孩子们在冰冷的灾难面前体会到了温暖。但是由于当时生产条件的限制,社会生产力水平较低,有些地区在救援方式上有所欠缺,甚至有些地区对于灾后的儿童救援几乎没有注意到灾后儿童心理上的干预和辅导,为以后儿童的成长和心理发育留下了隐患。时隔四十多年,当初的灾后儿童们渐渐长大,但是那场灾难在他们心里留下了难以磨灭的伤痕。据调查,对于当时的儿童来讲,有90%以上的人认为那场灾难改变了他们的成长轨迹,对他们的身体和心理以及他们日后的行为均有所影响,甚至到现在还是会受到影响,会特别关注地震灾害,出现失眠、噩梦和易怒等心理和情绪上的紧张。影响灾后儿童的心理及行为的因素有很多,比如,灾后家庭的完整性、家长情绪控制下的家庭教育等因素,还包括一些社会因素和学校因素,如当时的心理恢复手段的干预、社会组织的救助方式、学校教育方式和教师的观念转变等,都是左右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必要因素。相比唐山大地震,我国的灾后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灾后的儿童心理干预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并且开始用不同的方式不断尝试调整灾后儿童的消极心理。例如利用学科资源,调整灾后儿童的教育方式,使他们的消极情绪得到有效的抒发;不断引进国外的先进的灾后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更加注重影响儿童细小变量的研究工作,深入探究儿童的心理等。但是相比较国外一些发达国家的灾后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我国在这方面还存在着救助方式的贴合性不高、救助时间短、缺乏针对性等不足。在儿童灾害预防和应急措施的培训上也有明显的差距。因此,我国还需在不断总结灾后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经验的同时,努力学习他国优秀教育理念,不断加强儿童的灾害意识和生命安全教育,增加应急性安全处理的意识,转变老朽腐化的生命观念,协调多方资源,加以规范的管理,增加行动效率。随着新时代的到来,我们更应该加强研究,探索影响灾后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细小变量,在灾难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为更好的建成一套完整、成熟的灾后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