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针对中原油田濮53块厚油层严重的非均质性导致油藏在目前特高含水期低开采效果等问题,展开流动单元细分和流动单元剩余油分布研究,通过研究,加深了对该油藏地质特征的认识,对改善油藏的开发状况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论文以沉积学、石油地质学等理论为指导,运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及测井地质学的新概念、新方法和新技术,系统对濮53块沙二上2+3储集层流动单元进行了识别、划分和评价,建立了储层流动单元模型,通过油藏数值模拟技术,弄清了剩余油分布特征,从而指导油田开发方案的调整,通过总结升华,建立起濮53块流动单元与剩余油分布关系的概念模拟,为高含水期油田的开发提供了技术支持。研究工作取得的主要成果有:⑴纵向上根据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将沙二上2+3储集层细分为21个短期旋回(小层),平面上根据渗透率、流动系数、储集系数等参数,应用聚类分析法划分出四类流动单元。⑵预测了不同类型的隔、夹层分布规律,认识到隔夹层的分布与沉积相展布有一定的相关关系,为分析流体窜流提供了依据,认为目前开发阶段隔夹层较多的层段为今后开发调整的重点。⑶用储层结构分析法、门槛值法和三维建模技术建立了流动单元的确定性模型、随机模型以及三维地质模型。⑷通过对油藏开发动态分析和基于流动单元的油藏数值模拟,将流动单元与剩余油分析紧密结合,较准确地预测了剩余油分布,认为剩余油主要富集在注入水波及较差的差流动单元区(层内层间非均质剩余油)、注水井间压力平衡区(井间滞留区)等地区。⑸通过研究储层的宏观及微观参数的变化特征,揭示了油水微观渗流规律及微观剩余油形成机理;结合流动单元平面组合关系,总结了储层四种平面结构模式和五种剖面模式,对不同的结构模式进行了开发动态模拟,再现了不同流动单元模式的开发动态和剩余油分布规律,并分析了流动单元与剩余油分布的关系,针对不同剩余油提出相应的挖潜措施,所实施的侧钻水平井和其它措施的效果较好。本论文形成了一套较完善的厚油层储层流动单元划分、对比、表征、预测及应用的配套理论和方法技术;在流动单元分类方法、多方法的流动单元空间预测手段及平面分布的评价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在剩余油微观分布的仿真模拟、剩余油分布的概念模拟等方面取得了进展;对同类油藏的挖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