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东北城市工业用地的调整和国家振兴老工业基地的方针与政策,给东北各大城市工业场所环境的改善带来契机,但在工业景观遗存转型过程中,很多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工业场所已经遭到破坏,出现了“场所精神”丧失等问题,使东北城市的后工文化景观失去了认同感。因此,完善东北城市工业景观场所结构,延续工业场所精神,恢复场所感,接续东北城市历史文脉,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东北城市的工业场所有着鲜明的地域特征,丰富的历史文脉,并且在工业生产过程中也有很多值得保留的集体记忆,这正符合诺伯格·舒尔茨定义的具有场所精神之处,所以,分析东北城市后工业景观的场所性,并延续这种不可再生的场所精神,是本文研究的重点。论文总体分为三个层次,依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研究过程和逻辑关系展开论述。首先,回顾了东北城市工业发展历史,将东北城市的工业场所加以分类:以自然景观为主的场所、以技术景观为主的场所和以建筑景观为主的场所。并指出了东北工业场所的后工业改造中出现的“场所精神”缺失等现实问题;其次,客观分析了东北城市后工业文化景观的各种场所构成要素,从显性的物质要素:场所要素、场所空间结构,到隐性的场所特征和场所气氛,发掘东北城市工业景观的场所精神。最后,提出延续东北城市后工业文化景观场所精神的重构策略:整合场所空间、重组场所要素、强化场所特征、表达场所意义。东北城市后工业文化景观场所精神的研究,力求实现完整发掘东北城市工业景观的场所精神,保护其城市文脉,工业文明和景观价值。并为东北后工业文化景观设计提供参考,期望能对促进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和东北城市发展提供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