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迄今为止,李锐的小说创作生涯已逾40年。作为一个思想型作家,他始终秉持严肃的写作态度,这种价值立场使他不仅注重小说的意义负载,同时也倾心于作品的文体创新,并力图创造出形质俱佳的优卓文本。李锐始终以“拒绝合唱”的姿态活跃于当代文坛,其文学生命一直延续至今,但纵观他的小说创作,其作品仍呈现出一定的阶段性特征。以李锐不同时期的小说为分界点,可将他的创作划分为三个阶段。从《杨树庄的风波》到成名作《厚土》,是其小说创作的第一个阶段;从《传说之死》到新世纪的《银城故事》,是第二个阶段;从《太平风物》到《张马丁的第八天》则是第三个阶段。每个阶段围绕一个核心进行阐述,第一个阶段的主题词是“现实”,第二个阶段是“历史”,第三个阶段是“寓言”。值得注意的是,主题词的论述方式并不能涵盖李锐每一阶段的全部创作,但这种方式可以说明李锐小说创作历程的变化,也能突出他在不同时期的创作侧重点。在具体的论述中,论文也兼顾了李锐不同时段的创作连续性和相关性,以期把握其小说创作的整体风貌。论文共分为三个部分,即引言、正文和结语。引言部分概述李锐小说创作的基本情况,学界关于李锐的研究现状,以及论文的大致思路与研究重心。正文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章分析李锐第一阶段的小说创作,主要围绕“现实之真”展开,力图将作家的早年经历与具体文本进行综说,并着重剖析文本中的“真”与“善”以及“贴着地面飞翔”的美学特征;第二章围绕李锐小说中的“历史之思”展开,首先整体阐述李锐的历史观,然后从文本出发揭示李锐“建构历史的方式”,最后讨论此期李锐小说的艺术构筑;第三章着眼李锐创作生涯的第三个阶段,关键词是“寓言之隐”,本章前三节分别讨论李锐的一部小说作品,依次是《太平风物》《人间》和《张马丁的第八天》,余论阐述李锐的小说创作进入了个人维面的“晚郁”时期。结语部分总结李锐的小说创作历程,并对其未来的新作满怀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