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农”问题的核心在于增加农民收入,而农民收入能否增加归根到底是农民如何参与分工和就业结构的转型问题。经过三十多年的市场化发展和改革,以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为基础的农业经营体制逐步被确定,农村劳动力城乡之间的流动壁垒逐渐被打破,农户兼业化成为一个普遍的现象,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但是,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建设进一步发展的过程中,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化和农民收入结构的不断调整,农户兼业现象阻碍生产力发展的问题也逐步暴露出来。本研究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基于农户兼业视角,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分析了农户的水稻生产行为及效率。首先,界定了农户兼业、农户兼业化程度、农户水稻生产行为等概念,然后在构建农户兼业对水稻生产行为及效率影响作用机理的基础上,通过对江苏北部地区扬州宝应、宿迁沭阳、盐城阜宁、泰州兴化、南通海安5个县市442个水稻种植户的实地调查,借助单因素方差分析法、分组比较法,系统描述了不同类型农户的水稻生产行为。最后,合理选择评价指标,引入数据包络分析法(DEA)测算不同类型农户的水稻生产效率差异,以弄清楚农户兼业现象究竟对农户的水稻生产行为及生产效率是好是坏。在理论和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本研究主要得出以下几点结论:(1)样本区域内农户兼业现象十分普遍,且多为传统意义上的“小农”,种植规模小、劳动力老龄化现象严重、高学历从业人员稀少。二兼农户的家庭年收入高于一兼农户和纯农户,且随着兼业程度的加深,所获得的收入就越高。(2)农户兼业会对其水稻生产行为产生影响,不同类型农户在水稻生产行为上表现出比较大的差异。总体上看,纯农户在农业物资、劳动力、施肥行为、水稻种植规模等方面的平均生产要素投入量要高于兼业农户,投入要素的增加也使纯农户获得了最高的产出。(3)水稻生产行为上的差异会导致不同类型农户在水稻生产效率上存在很大的差异。纯农户的水稻生产效率要高于一兼农户,而且两者都远远高于二兼农户。水稻生产效率处于高效率的多为纯农户,处于低效率的大多为兼业农户,且以二兼农户为主。(4)从水稻生产效率的构成来看,样本区域内农户的平均纯技术效率不高,纯农户的纯技术效率要高于一兼农户和二兼农户。此外,农户生产规模普遍偏小,无论是纯农户,还是一兼农户、二兼农户,都有超过一半的农户水稻生产处于规模报酬递增阶段。最后,为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农民就业结构的调整,推动农户兼业与水稻高效生产之间的双赢,提出了一些建议:积极推进制度创新,实现二兼农户向非农产业的真正转移;完善土地流转制度,适当扩大有能力且有意愿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户的生产规模;深化科技推广的力度,提高水稻生产的整体技术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