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列连词“与”“及”比较研究

来源 :南京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ynneyeh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改变以往点式研究的思路,以整个广义的古代汉语时期的语料为考察对象,从连接作用和与其他词的组合关系两方面入手,对近义并列连词“与”“及”的同异作细致的描写和分析,揭示二者的个性,并从传统训诂学和现代词汇语义学两方面探求其特性的成因,试图为近义虚词的研究提供一条新的思路。   全文共分四章。   第一章导论简要评述了前修时贤对“与”“及”的研究成果,确定从共时和历时两个角度,采取大面积描写和典型语料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并列连词“与”“及”进行再研究。   第二章分析了“与”“及”连接并列项的几点不同:(1)“与”大多连接形式对称、意义平等的两项;而“及”连接的两顼大多不相对称。(2)“及”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叠用,连接的各项之间总是存在着既定的次序,联系松散;而“与”最多只能两个叠用,各连接项在语义上却完全平等,联系紧密。(3)“与”连接的两项关系紧密,地位相当;而“及”连接的後面一项,多带有附带说及的意味。(4)在连接对话的双方时,绝大部分场合用“与”而不用“及”。   第三章分析了“与”“及”和其他词搭配的不同:(1)“及”连接的短语和“相”搭配时可以表示“递相、先後”或“一方对另一方有所施为”的意义,在这两种意义中,“及”连接的并列项都是不平等的,有着某种先後次序,连接项总是一层层加上去的,但“与”没有这种用法。(2)“与”“及”都可以和表示共同的副词“俱”“共”“并”“都”搭配使用。但“与”和表示共同的副词搭配出现的时间早,使用的范围广,频率高;而“及”和表示共同的副词搭配出现的时间相对较晚,使用范围较小,数量较少。(3)“与”连接并列的两项时,可以和“孰”搭配表示选择,但“及”却没有这种用法。   第四章将上述不同总结为一点:“与”表示的是共同的语法意义,而“及”的语法意义是叠加的。“与”的意义是相对待的,连接的各并列顶多是平等的,且关系相对紧密。“及”的意义是链条性的,后者相对于前者可以是比较次要,也可以是在顺序上的靠後或其他方面的排列,关系相对松散。并用传统训诂学的词义引申说和现代语义学的属性陪义说进行解释,认为二者的不同,是由其各自的本义和属性陪义决定的。
其他文献
In the process of seismic data interpretation,the extraction of a horizon or a fault is generally needed.In this paper we present a fast extraction method.First select some feature points interactivel
论文由引论,正文部分和结语组成。   引论部分从女性意识概念入手,对其内涵进行界定。女性意识即女性性别意识,对女性身份,处境以及女性特质等问题的认识。包括女性对自身性别
学位
本文以两个现代汉语典型语气词“呢”、“吧”为例,力求通过对这两个语气词的细致动态的语用研究,总结出具有普遍性的语用规律来,能够启发现代汉语语气词的一般语用研究,指导现代
学位
6月29日,由青岛报业传媒集团、青岛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青岛市文化艺术界联合会共同主办,青岛市摄影家协会、台湾摄影学会、台湾中华艺术摄影家学会和中国台湾网联合
本文通过对海外留学生的调查研究,分析他们的汉语学习动机和自我认同变化情况,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教学和研究建议。   全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引言,主
学位
中华祭祀文化渊源流长。新加坡由于早期的华人移民多来自中国,其祭祀文化主要继承中国的祭祀文化。中国的祭祀文化包含了儒、释、道三教合一的精神,基本上是泛神性质的。新加坡
学位
世纪之交以来的诗歌已然呈现出较为清晰的世俗化趋向.本文以上世纪90年代末到本世纪初的诗歌创作作为整体研究对象,从新诗写作的环境入手,在充分解读文本的基础上总结出世纪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