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区矫正发展的路径选择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xr9066465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区矫正作为一种闪耀着人道、民主、效益、和谐等时代精神光辉的刑罚思潮,是人类刑罚文明朝着人道化、轻缓化和社会化方向不断演进的产物,是人类对犯罪与刑罚现象的认识趋于理性化的结论;同时,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它也是长期以来占据刑罚体系核心地位的监禁刑自身基本矛盾运动的结果,是为了解决监禁刑的载体——监狱所面临的压力和困境而构思的出路和对策。近二百年来,社区矫正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运用,已成为许多国家刑事政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代表着国际行刑发展的潮流与趋势。2003年7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以及公安部、司法部等四部门联合下发《关于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的通知》,正式拉开了探索建立科学规范的中国特色社区矫正制度的序幕。2006年10月11日,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实施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政策,改革未成年人司法制度,积极推行社区矫正。”中共中央政法委员会也强调:“要坚持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依法执行从轻、减轻、不起诉、缓刑、社区矫正等规定,减少社会对立面,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社区矫正成为我国刑事司法部门贯彻落实“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举措。社区矫正逐渐成为刑事司法制度改革的理性选择与科学载体之一,其试点的推进和发展必将对我国刑事政策及犯罪控制方略产生重大影响。在此背景下,加强对社区矫正制度的理论研究及其适用探讨就显得更加紧迫而且必要。鉴于社区矫正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命题,它不单是一个法学问题,而且和管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为了使论文达到一定的深度,笔者在阅读相关学科论著的基础上,试图对该问题作多学科、多视角的立体化考察,尝试从法学与管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的结合点上寻求理论上的突破和创新。最后,以上述的理论分析、比较研究和自身工作经历为基础,探讨我国社区矫正发展的路径。本文从两个方面进行阐述,首先,简要对中外社区矫正历史、现状以及发展背景进行实证考察、分析,提出了我国社区矫正发展的基本构想;其次,重点对我国社区矫正的发展路径进行详细论述,提出文化推进、社区参与、法律完善、危险控制的具体对策措施。除导论、结语之外,正文共分六个部分。第一部分:我国社区矫正的探索与实践。概述了中国大陆及港澳台地区社区矫正的探索和实践情况。并对上海、北京、浙江枫桥和湖北等地的社区矫正模式进行了实证个案研究。第二部分:我国社区矫正发展的基本构想。主张积极顺应世界社区矫正发展的趋势,大胆借鉴海外社区矫正发展的成果,建立中国特色的社区矫正制度,即坚持以促进罪犯重返社会为目标、以维护刑罚公正为前提、以确保社会安全为必须的“三项原则”;选择以文化推进为先导、以社区参与为基础、以法律完善为核心、以危险控制为重点的“四大路径”,从文化环境、社会基础、法律支撑和危险控制等关键层面实现突破,推进我国社区矫正的科学规范和有序发展。第三部分:我国社区矫正发展之先导:文化推进。力图通过批判重刑文化、广而告之传播社区矫正的理念和政策,文化先行,引导社会公众理解和接纳社区矫正人道、民主、科学、和谐和效益等进步价值,认同和支持社区矫正,培育社区矫正制度生根开花的土壤。第四部分:我国社区矫正发展之基础:社区参与。通过对我国社区发展现状的分析,强调要充分考虑我国社会结构的独特性、各地区发展的不平衡、社区发展的不一致性以及个体与社会联系的疏离等客观实际,由国家主导、因地制宜、加强社区建设,调动社区参与积极性,夯实社区矫正发展的基础。第五部分:我国社区矫正发展之核心:法律完善。在评析了我国大陆社区矫正适用的法律依据后,主张由全国人大授权试点省市的地方人大制定社区矫正暂行的地方性法规。待各地根据试点中发现的问题,积极大胆修改现行法典中的管制刑、缓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等部分内容,从源头上、程序上和执行上解决实践中的法律空白,制定社区矫正的地方性暂行法规并积累了足够的经验后,再由全国人大制定专门的社区矫正法典,为社区矫正的稳步推进提供科学的法律支撑。第六部分:我国社区矫正发展之重点:危险控制。主张建构社区矫正危险控制机制:建立社区矫前调查制度,矫前控制危险;推进社区矫正技术创新,科学控制危险;建立危险分类管理制度,重点控制危险,确保社区矫正的有序发展。
其他文献
期刊
公示语指在公共场所用于告知公众信息的语言,包括标识符,路牌,街道牌,广告语,公告,警示等。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不断增长,对外开放不断加大,中国与其他国家和地区在各方面的友
地方政府是一国政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转变地方政府职能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步入了由高度集中的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发展高技术产业,是中国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产业结构升级与换代,保证国民经济的稳定增长和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措施。由于具有高投入、高风险及高产出的特征,高技术产业从
业务合理迁移部署是私有云高效使用的前提与关键,然而,由于业务对资源需求突发增长、部署时业务之间存在约束等因素的存在使得业务合理部署困难。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文对业务
近年来,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及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中国产品的出口数量和品种急剧扩大,从而积累了巨额的贸易顺差。同时,中国所遭遇的国际贸易摩擦也越来越多。近几年来中
手工制作在小学《劳动与技术》课中占有很大比重,上好手工制作课已成为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但在实际的手工制作课堂中,由于缺乏良好的情境创设,教学现状不容乐观。具体表现
在上个世纪长达30年的计划经济时期,我国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过多地承担着社会职能和社会责任,从而使其背负沉重的“包袱”而难以“轻装上阵”实现发展。随着70年代末的“改革
伴随着老年人口的逐渐增加,老年抚养比的逐步上升,养老保障问题成为了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养老保险缴费率作为调整养老保险的重要参数,深刻的影响着中国养老保险的未来发展走
本文以生存-实践论视域下的空间生产论为理论基础,以当代西方空间转向为学术资源,以中国现代小说为文本分析对象,运用跨学科交叉融合的研究方法,在文学与空间的互动阐释中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