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古代哲学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哲学家往往通过诠释经典的方式建构自己的哲学体系。《郭象·庄子注》就是其中的代表作。既谓之诠释,自然包含着解释与重构两个方面。本文就试图通过对《郭象·庄子注》的探研,在重视概念、范畴的历史延续性的同时,着重发掘它们之间的意义变化以及其中所蕴涵的哲学意义,以管窥郭象哲学的逻辑建构。 导论部分作为全文的引子,主要是论述“道”的一般哲学意义及其在老、庄哲学中的特殊呈现。“道”是道家哲学立论之基础,道家的一切理论都奠基于其道论之上。概言之,原始道家认为“道”涵具宇宙究竟义与宇宙规律义,但它并不是西方那种建立在知识论基础上的客观性法则,而是与社会人生有着紧密的联系,故其着意强调的乃是道作为生命主体人格证成的终极趋向的价值意义。较于老子,庄子的“道”具有更多主观含义,他将“道”内化为主体生命精神,并以此为媒介将小我生命与宇宙大化联为一体。与之相关联,在道的思考与表达方式上,老庄道家虽然都偏重于通过直觉体悟的思维方式来“得道”,但仔细分析起来,老子的直觉体悟应属于理性直观,而庄子则属于审美直觉。郭象对于庄子哲学的重构,也正是由解构道体入手的。 正文共分四章。第一章论述了郭象解构“道体”,确立“独化”论的逻辑过程。虽然“道”具有多种含义,但老、庄皆从有、无立论,并且都着重强调道的无可规制性。然而无论是王弼的“贵无”抑或是裴頠的“崇有”,皆执著于一偏,且未能深契时代精神。至于郭象,则将本体导入存在之中,提出了一种另外形态的本体论。郭象首先将无定义为虚无,继而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用老子、庄子都肯定的“道”的无所不在的周遍性消解了“道”的存在,同时改造了“有”范畴,赋予其形而上的意义,将“有”视作宇宙间唯一真实的存在,肯定了“有”乃“自有”,而非它物使之有。 第二章论述了郭象对庄子的“性”范畴及“无为”范畴的改造与发展。“性”范畴是郭象将其“独化”理论贯通社会人生的基石。郭象认为物皆有性,且性是不可移异的,是此物区别于他物的根本点,而且人性中天然包含着仁义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