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麻风密切接触者人群麻风风险预测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来源 :北京协和医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dai198601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麻风是一种由麻风分枝杆菌感染导致的传染性疾病,具有致畸残性,曾在世界范围内流行,特征性的侵及皮肤、黏膜和周围神经组织。近年来,全球每年新发现麻风病例约200,000例,提示麻风分枝杆菌仍在全球范围内传播。在流行区域内,≤5%暴露于麻风分枝杆菌环境中的人群最终发展成为临床患者。这说明,感染并最终发展成为有临床表现的麻风病具有一定的倾向性。患者的类型、细菌密度指数等决定其传播麻风分枝杆菌的可能性,而与患者长时间近距离的接触、遗传背景、免疫状态和居住环境等则是感染的危险因素。麻风家内接触者中麻风发病率是普通人群的5-8倍。针对麻风密切接触者是开展接触者追踪和化学预防是实现麻风早发现、早诊断的主要防治措施,以期通过降低麻风发病率来控制麻风的传播从而降低畸残率。全基因组基因关联分析(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GWAS)表明 CCDC122,C13orf31,NOD2,TNFSF15,RIPK2等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与麻风感染发病具有显著关联,这些基因编码产生的蛋白质参与免疫反应的关键环节,基因的变异导致了信号通路的改变使得此类人群最终感染发病。研究目的:1.基于已发表的GWAS研究,筛选达到全基因组关联水平的17个麻风发病风险位点,联合临床相关信息,研究风险基因多态性与麻风发病的相关性;2.进一步分层分析,探讨云南、贵州、四川、湖南麻风患者临床表型与风险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的相关性。3.利用遗传因素和流行病学因素建立并验证麻风密切接触者人群的麻风风险预测模型。研究方法:1.本研究基于既往GWAS研究报告,筛选出17个麻风风险SNP位点,利用Illumina Hiseq X-10平台在1344名麻风病患者和1908名与患者有亲缘关系的健康接触者以及824名无亲缘关系的健康接触者中进行验证,用Plink 1.07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卡方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等位基因分布差异。根据麻风诊断时年龄、不同型别和麻风反应状态进行分层,进行病例对照研究,确定麻风风险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不同临床亚型的相关性。2.选择麻风密切接触者人群作为研究对象,建模队列包括589例病例和647例健康对照,基于GWAS研究的加权遗传风险评分和5个非遗传因素(性别、先证者诊断时研究对象的年龄、种族,先证者延迟期、Ridley-Jopling分类)进行病例对照研究并建立麻风风险预测列线图模型,利用区分度和校准度指标评价麻风风险预测模型,并通过内部验证和包括1100名麻风密切接触者的前瞻性研究验证模型。研究结果:1.在校正协变量后,rs780668和rs3764147多态性与麻风病接触者的易感相关;2.rs142179458与早期发病相关;3.rs73058713A和rs3764147A等位基因与1型麻风反应的发病风险增加相关,rs3764147 G等位基因增加了瘤型麻风和2型麻风反应的发病风险。4.风险模型的C指数为0.792(95%CI 0.768-0.817),内部验证C指数0.780。校准曲线显示风险预测模型预测结果与实际观察结果拟合效果好。风险评分阈值为81分。在前瞻性分析中,经过63个月的随访,1100名密切接触者中共12人发病。模型C指数为0.773(95%CI 0.658-0.888),敏感性为75.0%,特异性为66.8%。研究结论:1.LACC1、HIF1A、SLC29A3和CDH18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与麻风病的发生及临床表型相关,为该病的免疫遗传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2.利用麻风风险预测模型可以确定个体接触者患上麻风病的风险,有利于制定高风险人群接触者追踪和暴露后预防策略。
其他文献
第一部分:结直肠癌错配修复蛋白表达情况与区域淋巴结状态关系的研究研究背景根据肿瘤发生发展机制的不同,结直肠癌可分为错配修复蛋白表达正常(mismatch repair proficiency,pMMR)和错配修复蛋白表达缺失(mismatch repair deficiency,dMMR)两种类型。与pMMR相比,dMMR的结直肠癌患者往往伴有脱氧核糖核酸中(deoxyribonucleic ac
第一部分目的以人体阴囊平滑肌肉膜组织瓣(Scrotal musculocutaneous dartos flap,SMDF)样本、包皮组织、腹股沟皮瓣组织为材料,测量并且对比SMDF的生物力学性质。探究不同组织生物力学的差异,明确形成这一差异的组织学和细胞学基础,为更好地构建功能性尿道奠定基础。方法收集43例人体组织样本,共包含SMDF组织样本25例,包皮组织样本10例,腹股沟皮瓣组织样本8例。通
目的:研究儿童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慢性化的影响因素,比较不同一线治疗方案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9月至2018年10月期间于本院住院治疗的ITP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301例ITP患儿纳入研究。男150例、女151例,中位年龄8(0.17-17)岁。新诊断 ITP 110 例(36.5%),持续性 ITP 92 例(30.6%),慢性 ITP 99 例(32.9%)。中位随访
钙化性主动脉瓣疾病(Calcific Aortic Valve Disease,CAVD)是当今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给临床治疗和社会经济带来了巨大的负担。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CAVD不仅是瓣膜退行性变与钙盐沉积导致的后果,其病变的病理过程还涉及内皮损伤、细胞分化、脂质浸润、慢性炎症、基质重塑、进展性钙化及新生血管形成等复杂变化的主动过程,细胞间的转化及一些基因的变异在其发生发展中也扮演重要
背景:随着对免疫学及肿瘤发病机制的逐步深入探讨,肿瘤免疫治疗已转变成为当前重要的研究手段之一。肿瘤疫苗属于免疫治疗的范畴,近年来在临床前研究和临床研究领域均获得诸多优秀的成果。本研究采用肿瘤细胞裂解物(Tumor cell lysates,TCL)联和佐剂建立肿瘤疫苗,拟探讨其在黑色素瘤中发挥出的潜在免疫激活及抑制肿瘤的作用,并为后续研究做好理论铺垫。材料与方法:我们采用超声破碎仪制备B16F10
研究背景咽腔是一段受自身张力及周围组织影响的肌性管腔结构,在呼吸和吞咽过程中承担重要的生理作用。研究认为,颅面部结构发育异常如小颌畸形、下颌骨发育不良、面中部凹陷等均可引起咽腔容积和形态的变化[1,2]。基于此,临床医师在进行颌面外科专科检查时不仅会对患者上呼吸道功能进行评价,同时也关注颅面形态的变化对上呼吸道咽腔形态的影响[3]。半侧颜面短小畸形(Hemifacial microsomia,HF
研究背景胰腺癌是一种难以早期诊断且对现有治疗不敏感的顽固性疾病,是死亡发病比最高的实体肿瘤之一,其以预后极差著称。众所周知,侵袭转移是恶性肿瘤的重要标志之一,而胰腺癌局部血管侵犯和远处转移均提示预后不良。因此,深入探讨胰腺癌侵袭转移的分子机制,将有助于优化治疗靶点,进一步改善患者的预后。局部黏着斑激酶(focaladhesion kinase,FAK)是一种功能复杂的酪氨酸激酶,已有较广泛的研究发
第一部分阴道念珠菌对雷夫康唑的药物敏感性测定及分析目的:本研究通过测定中国不同地区阴道念珠菌病临床分离株对雷夫康唑、氟康唑的药物敏感性,讨论我国阴道念珠菌对雷夫康唑的耐药情况。方法:按照CLSIM27-E4药物敏感性测定标准,通过微量稀释法测定525株阴道念珠菌(白念珠菌503株,光滑念珠菌14株,热带念珠菌5株,近平滑念珠菌3株)对雷夫康唑、氟康唑的药物敏感性。结果:525株阴道念珠菌中仅1株白
宁夏枸杞Lycium barbarum L.为茄科枸杞属多年生落叶灌木,其干燥成熟果实枸杞子是我国大宗常用中药材。枸杞红瘿蚊Gephyraulus lycantha Jiao&Kolesik是宁夏枸杞的主要成灾害虫,以幼虫为害枸杞花蕾,致使花蕾畸形膨大,形成灯笼状虫瘿,造成枸杞减产。枸杞红瘿蚊拟长尾小蜂Pseudoteorymus jaapiellae Yanget Chen为枸杞红瘿蚊幼虫的主要
食管鳞癌(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ESCC)是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恶性程度高,预后不佳,5年生存率低于20%。ESCC的发生发展与吸烟、饮酒、不良饮食习惯和亚硝胺类化合物的摄入等因素有关。测序结果显示ESCC基因背景复杂,存在增殖、分化、细胞周期调控、氧化应激、表观遗传等多个信号的异常,导致其目前尚无明确的精准治疗手段。氧化应激是癌变过程中的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