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野苹果林疫霉分离鉴定及致病性研究

来源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4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疆野果林位于天山伊犁地区,主要由新疆野苹果群系、野杏群系、野樱桃李群系、野欧洲李群系、野核桃群系、野山楂群系和稠李群系7个群系组成,野生果树种质资源十分丰富。其中新疆野苹果群落是其最主要的群落类型,占总面积的90%,建群种为新疆野苹果(Malus sieversii),是现代栽培苹果(M.domestica)的祖先种。近年来,新疆野苹果出现枝枯、干溃疡等衰退症状,严重时甚至整株死亡。其衰退症状与疫霉所引起的森林木本植物病害症状较为相似。本研究于2018-2019年在野苹果集中分布的伊犁新源县野果林改良场、巩留县库尔德宁、八连交勒塞、井启可塞四个区域分别设置疫霉诱捕点,探究野苹果林内的疫霉种类;对发现的2种未描述疫霉新种进行了形态描述、多基因片段序列分析和菌落生长速率及温度实验;并对所获得的10种疫霉进行了致病性接种实验,以探讨新疆野苹果林内疫霉的寄主范围和致病性,从而为探究野苹果林衰退的可能原因和病害防治提供理论基础。本研究的主要结果有:1、利用溪流诱捕、林冠穿透水诱捕和土壤诱捕3种方法,从新源县野果林改良场、巩留县库尔德宁、八连交勒塞、井启可塞四个区域共获得疫霉菌株621株,并将其鉴定为10种疫霉菌:恶疫霉(Phytophthora cactorum)、厚垣孢子疫霉(P.chlamydospora)、节水霉状疫霉(P.gonapodyides)、P.gregata、湖沼疫霉(P.lacustris)、多主寄生疫霉(P.plurivora)、P.inundata、P.virginiana和2个未描述新种(P.sp.CY和P.sp.fsl)。其中,P.inundata为中国新纪录种;湖沼疫霉(P.lacustris)的菌株数量最多,为野苹果林中的疫霉优势种,其次为节水霉状疫霉(P.gonapodyides);八连交勒塞的疫霉种类多样性最高,其次为新源县野果林改良场。2、对2个疫霉新种进行了描述。这2个新种在系统发育关系上均属于疫霉ITS Clade6,新种P.sp.CY的孢子囊为卵形、近圆形、椭圆形等,大小为32.9±5.6×23.9±3.6μm(22.6-48.7×15.3-34.6μm),长宽比:1.4±0.2(1.0-2.0),排孢孔大小:5.8-15.3μm(9.6±1.8μm),无乳突,自身不育,在V8培养基上的最适生长温度为25℃,最大生长速率5.0±0.1mm/d;新种P.sp.fsl的孢子囊为椭圆至长椭圆形、近圆形、柠檬形等,大小:21.0±5.0×17.7±3.6μm(11.1-32.3×10.4-25.8μm),长宽比:1.2±0.1(1.0-1.4),排孢孔大小:4.7-11.7μm(7.5±1.5μm),无乳突,自身不育,在V8培养基上的最适生长温度为20℃,最大生长速率3.6±0.1mm/d。3、将获得的10种疫霉菌在苹果(M.domestica)、杏(Armeniaca vulgaris)、山楂(Crataegus pinnatifida)、核桃(Juglans regia)和李(Prunus salicina)5种植物材料上进行了致病性测定试验,结果显示:对于五种寄主的果实来说,10种疫霉致病性大小为:P.plurivora>P.cactorum>P.inundata>P.lacustris>P.chlamydospora>P.virginiana>P.gregata>P.sp.CY>P.gonapodyides>P.sp.fsl;对于五种寄主的叶片来说,10种疫霉致病性大小为:P.lacustris>P.inundata>P.chlamydospora>P.gregata>P.virginiana>P.plurivora>P.gonapodyides>P.sp.fsl>P.cactorum>P.sp.CY;对于五种寄主的茎段来说,10种疫霉致病性大小为:P.virginiana>P.plurivora>P.cactorum>P.lacustris>P.chlamydospora>P.sp.fsl>P.gonapodyides>P.inundata>P.gregata>P.sp.CY。
其他文献
1.实验设计的基本内容(1)实验名称(2)实验目的 (3)实验原理(4)实验材料(对象)(5)实验条件(6)实验方法步骤(7)实验结果的记录或预测(8)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科学结论2.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1)科学性原则(2)随机性原则(3)平行重复原则(4)单因子变量原则(5)设立对照原则(6)可操作性原则3.设计对照实验的方法根据实验目的和提出的假设来具体设计
期刊
清香型白酒发酵是开放的多菌种自然发酵,大曲和环境均是其发酵微生物的来源。但是,大曲和环境对发酵微生物的影响有多大还不清楚。为了研究清香型大曲白酒酿造中发酵微生物的主要来源,我们以大曲、环境和发酵材料中的细菌和真菌群落为研究对象,对其中的微生物进行了高通量测序检测。通过对比微生物的多样性和群落结构发现环境中的微生物多样性高于大曲和发酵材料。而且发酵材料中的假单胞菌属、嗜热子囊菌属、曲霉属在大曲中很少
本文以探究彩叶树种呈色物候一般规律为目的,首先通过色彩提取获得该地区的色彩空间,并对全年7个时期呈色进行色系划分,从而得出不同色系所占的时期量值。然后对树种7个时期呈色进行SBE评价分析,得到综合美景度评价最高的树种、每个时期美景度最高的树种以及每种树木美景度最高的时期,从而在色彩上为园林植物配置提供新思路。同时将7个色彩时期转变分为8个物候期,得出其在12物候季节中出现的频率,根据物候出现频率推
扇脉杓兰(Cypripedium japonicum Thunb.)为兰科杓兰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具细长的、横走的根状茎,叶片扇形;花序顶生,花大色艳,花期4-5月;蒴果近纺锤形,疏被微柔毛。生于海拔1000-2000 m的林下、灌木林下、林缘、溪谷旁、荫蔽斜坡等湿润和腐殖质丰富的土壤上,分布于陕西南部、甘肃南部、安徽、浙江、江西等地,日本也有分布。其具有一定药用价值,根状茎可入药,用于调经,祛风镇
生态化学计量学从元素计量的角度出发,为阐述植物体和土壤C、N、P等化学元素的分布和变化特征,揭示植物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提供了新方法。榧树(Torreya grandis Fort.et Lindl)是我国特有的珍稀树种,具有较高的经济、生态等价值。为探讨类型、年龄对榧树化学计量的影响,本文以浙江省诸暨市香榧国家森林公园的榧树林地为研究对象,利用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的方法,于2018和2019年9月采集
目的: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并借着"北京冬奥会"即将举办的契机,南方多个地区都新建了大量的商业人工冰场,吸引了很多消费者来体验,但由于冰球运动在南方地区缺乏群众基础和缺少文化底蕴导致其发展缓慢,故就有必要对其生存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解析,并为其发展和生存提供更多有价值的建议。方法:通过文献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对成都7家冰球俱乐部全面调查和了解其会员的基本情况、会员对俱乐部课程的满意度、教练员的学历
植物内生细菌是定殖在健康植物细胞内或细胞间隙,并且不对宿主植物造成明显的影响的一类细菌,它广泛地分布于各种植物体内,成为植物微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部分。一些植物内生细菌在促进植物生长、拮抗植物病原菌、缓解植物在胁迫下产生的应激反应、增强植物对有毒有害污染物的耐受能力和吸收能力等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本研究对从多种园林植物组织中分离得到的内生细菌进行鉴定,并对细菌多样性和潜在生物学功能进行了分析;对一株
以先水热后硫化的方法制备出基于石墨毡基底的镍钴基化合物(NiCo2O4/GF和NiCo2S4/GF)电极,探究不同水热温度对电极的催化特性的影响。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能量色散X射线光谱仪(EDS)、X射线衍射仪(XRD)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对样品表面形貌、结构、晶向及元素分布进行分析。通过循环伏安(CV)曲线、线性扫描伏安(LSV)曲线、Tafel曲线和电化学阻抗谱(EIS)研
光照、降水和土壤养分是树木生长的重要因子。为了模拟中欧地区光照、干旱和氮沉降对欧洲针阔叶树种的影响,本研究选择在中欧地区广泛分布的典型的4种针叶树分别为欧洲冷杉(Abiesalba Mill.)、欧洲云杉(Picea abies(L.)H.Karst.)、欧洲赤松(Pinus sylvestris L.)和花旗松(Pseudotsuga menziesii(Mirb.)Franco.)和4种阔叶树
氮素是限制植物生长和产量的重要环境影响因素之一,供应不足会对植物生长发育造成不利影响。γ-氨基丁酸(GABA)是一种四碳非蛋白质组成氨基酸,在动物中是一种重要的抑制性神经递质;在植物中被认为处于碳氮代谢关键位置,参与调控生长与多种逆境响应。然而,GABA在低氮下的作用研究还很少,其机制也尚不清晰。因此,本研究以模式植物杨树(Populus alba×Populus.glandulosa“84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