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帝概念作为西方哲学形而上学三大重要理念之一,向来是哲学家所不能闭口不谈的哲学话题。在西方社会生活中,基督教作为主要流行的宗教信仰,上帝与人、宗教与人的关系问题就自然需要得到探讨。古往今来,西方哲学史上关于上帝与人关系问题的讨论一直存在且发生过多次争论,在这些不同的认识、解读过程中,人们对于上帝的形象、人与上帝的关系的认知也在不断的发展与改变。康德,这位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立志建立真正的、科学的形而上学的伟大哲学家,自然不可能跳过对上帝问题的思考与探讨。出生于虔敬派家庭的康德自幼身受母亲的教导,对上帝与宗教问题保持着极大的兴趣,在康德后期的哲学研究中,宗教问题伴随着他的一生。众所周知,康德在三大批判中都对上帝问题做了一定的研究与论述,当然在前批判时期康德也有所涉及,但是直到晚年,康德才在《纯然理性界限内的宗教》中对上帝问题做了一个全面且整体的论述。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康德严肃批判了传统哲学关于上帝存在的三种证明方式,在纯粹理论理性的限度内否定了上帝存在的可能性。但是在《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中于纯粹实践理性的领域中重新塑造了上帝存在的形象。于是,在启蒙运动的浪潮下,康德建立了自己不同于以往的宗教哲学。康德认为只有这样的宗教才是真正的宗教,是具有普遍意义的真宗教,它是建立在道德哲学基础之上的具有独立性的宗教哲学。在《纯然理性界限内的宗教》书末,康德将“道德必然导致宗教”作为其宗教哲学的一个基本论断,宗教和道德的关系在康德哲学体系中有了全新的论断。由此,康德也在其道德哲学的基础上证明了宗教存在的可能性以及必要性。康德指出道德就自身而言是自足的,它从自身出发绝对就不需要宗教,这与传统基督教的伦理观完全是背道而驰的。但是,正是在康德的这一哲学论断中,上帝及宗教既无缘于形而上学证明,也在存在论的基础上失去了立足之地,使得某种程度上人的、尤其是基督教信徒们的精神寄托也失去了基地。因此,康德在此基础上提出这一革命性命题——“道德必然导致宗教”,道德跳过宗教,将道德自身扩展到人之外的一个具有更高权威的存在者身上。但是,道德是宗教的基础,而宗教并非道德的基础。康德通过“至善理想”这一实践理念完成了道德跨向宗教的过渡。针对“道德必然导致宗教”这一论断,国内外学者就这一问题产生了较大的争论,本文旨在对这些不同争论进行详解的同时指出康德这一论断背后的精神实质,康德作为启蒙运动的忠实拥护者,他对人的地位问题以及“信仰”问题的重视使其不得不得出这一论断。我们必须把握潜藏在此命题身后的康德宗教的哲学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