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锁骨下动脉损伤在临床上十分常见,而且近年来有逐渐上升的趋势。致伤原因多为车祸、机器挤压、枪击或锐器伤所致,且多为多发伤,由于锁骨下动脉与臂从神经关系密切,解剖复杂,受显微外科技术所限,以往大动脉损伤多不提昌早期行手术治疗修复血管。然而,锁骨下动脉损伤后,依靠肩关节网等侧支循环,虽然一般不会造成上肢坏死,但由于供血不足,上肢呈不全缺血的表现,肢体缺血临床常以五个方面出现:(1)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2)远端肢体疼痛;(3)皮肤苍白随后青紫,皮温降低;(4)感觉麻木;(5)肌肉麻醉。动脉搏动的消失则是肢体缺血的主要表现。随着缺血时间的延长,肌肉可逐渐出现纤维化,上肢神经也逐渐观缺血变性的表现,造成肢体遗留严重的功能障碍本研究通过建立上肢不完全缺血的动物模型,通过多种实验检查法,比较锁骨下动脉损伤后不同时段缺血对臂丛神经及肌肉的影响,探讨不完全缺血对周围神经及肌肉的影响及机制,提出锁骨下动脉损伤修复的必要性,对临床手术时机的选择及对患者预后的评估提供相应的理论指导。方法:选用SD大鼠100只,体重250~300g,雌雄不限,随机分为两组:(1)实验组:50只,暴露左侧锁骨下动脉,血管夹夹闭锁骨下动脉第二段,分别于1小时、3小时、6小时、12小时、30小时分5个时段随机抽取10只实验动物,分别行电生理检查,处死后取材常规组织学染色、酶活性测定。(2)对照组:50只,仅暴露出左侧臂丛神经及锁骨下动脉,不结扎血管。不同时间段行电生理检查、取材常规组织学染色、酶活性测定。并对各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电生理松果:本试验标本取材长度有限,刺激电极和接受电极相距太近,容易受到容积导电的影响,因此采用潜伏期和振幅两项指标,尽量降低其他干扰因素。潜伏期的测定避免了测量表而距离的误差,而振幅的检测能反映出传导兴奋的轴突数量。各实验组潜伏期较对照组均延长,P<0.05,有显著忭差异。各实验组之间两两比较,缺血12小时与6小时、30小时组组间无明显差异,其余组间有显著性差异。各实验组振幅较对照组均降低,P<0.05,有显著性差异,各实验组间两两比较,缺血12小时组与缺血30小时组组间无明显差异,其余组间有显著性差异。2肌肉组织Na+-K+-ATP酶活性测定:骨骼肌由于缺血缺氧,线粒体功能障碍,ATP生成不足,使依赖于ATP供能的Na+-K+-ATP酶活性下降。各实验组肌肉组织Na+-K+-ATP酶活性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有显著性差异。各实验组间两两比较,结果均有显著性差异3组织学检查3.1肌肉组织学检查光镜下可见,实验组与对照组肌细胞完整,形态规则,无肿胀及明显炎细胞浸润,无细胞崩解坏死。实验结果表明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肌纤维横截面积无明显变化.3.2神经组织学观察:光镜检查:400倍光镜下对每个标本随机摄取五个视野,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有髓神经排列整齐,形态规则,髓鞘薄厚均匀,无水肿。实验结果表明,实验纠.的有髓神经数目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改变结论:1锁骨下动脉损伤后,患肢末发生坏死,但患肢皮温低,红白反应迟缓证明锁骨下动脉损伤后,肩关节网等侧支循环不能为上肢提供足够的供血,肢体呈现不完全缺血的表现。2锁骨下动脉损伤后,神经潜伏期延长,波幅减低,证明锁骨下动脉损伤可导致臂丛神经缺血,影响神经传导功能。但随着缺血时间进一步延长神经传导速度不会进一步减慢,说明神经对缺血有一定的耐受性3对于血管高位损伤,不应以肢体远端能否成活为修复标准,提倡应早期修复损伤血管,恢复患肢血供,有利于患肢功能的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