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上颌快速扩弓是正畸临床上常用的矫形方法之一,而近年来许多研究表明,许多细胞因子参与了机械力刺激下牙槽骨改建的调控,本研究通过观察上颌快速扩弓前后龈沟液(gingivalcrevicularfluid,GCF)中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ANKL)、骨保护素(OPG)水平的变化,初步探讨RANKL、OPG与上颌快速扩弓过程中牙周组织改建的关系,为进一步阐明正畸牙齿移动中牙周组织改建的机制提供依据。
方法:选取江苏大学附属人民医院口腔正畸科门诊安氏Ⅲ类错合患者32例,其中男18例,女14例,年龄12-16岁,将32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只戴入扩弓器但不加力)和实验组(持续扩弓1周),各16例。以右上颌第一磨牙(16)、左上颌尖牙(23)颊侧为检测位点,分别在扩弓前(基线)、扩弓后24h、1周、2周、1月、3月时采集龈沟液并记录牙周临床指标,采用ELISA法检测龈沟液中RANKL、OPG的水平。
结果:实验组右上颌第一磨牙和左上颌尖牙龈沟液中RANKL水平在扩弓后24h时明显升高,一周时达峰值,2周时仍维持较高水平,以后逐渐下降,3个月时下降到扩弓前相当水平。OPG水平24h时明显降低,一周时达最低值,2周时维持较低水平,以后逐渐上升,3个月时上升到扩弓前相当水平。龈沟液中RANKL/OPG的比值在扩弓后24h时明显增大,一周时达最大值,以后逐渐下降,3个月时下降到扩弓前大小。组间比较显示,两组间牙周临床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从扩弓后24h至2个月,实验组RANKL、OPG水平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至3个月时无统计学差异(p>0.05)。组内比较显示,对照组和实验组的右上颌第一磨牙第三个月时PI、GI比扩弓前均明显升高(p<005),但各时间点2组的PD与扩弓前比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上颌快速扩弓过程中,龈沟液中的RANKL、OPG水平的变化可能与矫形力作用下牙槽骨改建的状态有关。戴用上颌快速扩弓矫治器对患者的后牙牙周健康状况有一定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