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精神分析学,最早由奥地利心理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提出。20世纪20年代中期,他的“人格结构”、“性本能”、“梦的运作”、“心理防御机制”、“无意识领域”等理论,多被用于论证电影的特征在于情感的自我形式表达,在于将现实中被压抑的欲望转为幻想中的形象。而60年代中后期,精神分析学家雅克·拉康以结构主义语言学为依据,结合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进一步对整个精神分析体系作出了重要的修改和补充。他所提出的“象征、想象和真实”,“父之名”,尤其是“镜像理论”,都成为西方现代理论研究电影的重要理论根据。好莱坞导演大卫·芬奇被视为“电影鬼才”,其作品时常充斥着暴力、惊悚、怪诞的元素,在表现电影本身的同时,也将社会中的现实与人性弱点剖开给观众,给人以持续的精神创伤之感。大卫·芬奇试图通过揭示人性的深层黑暗面来表现社会的扭曲,感叹个体生命的悲哀。与其他传统故事片导演不同的是,他不仅追求演员的精湛演技以及故事的吸引力,还更加注重在熟悉运用镜头拍摄、场面调度的同时,表现电影的深层哲学意义与心理学意义。本论文从精神分析角度出发,以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和雅克·拉康的“镜像理论”为理论基础,研究大卫·芬奇作品中更加深刻的哲学内涵及其独特的影像表达,从中探讨大卫·芬奇电影的精神分析美学意蕴。论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对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与雅克·拉康的镜像理论进行梳理,同时对大卫·芬奇的电影作品与表达内涵作出整体概括与分析;第二部分结合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对大卫·芬奇电影的文本进行阐释分析;第三部分则主要从雅克·拉康的“镜像理论”出发,解析大卫·芬奇的影像表达;第四部分阐述了大卫·芬奇作品给观影主体带来的观影快感及其所蕴含的审美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