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课题采用腹针治疗肝郁脾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并与常规针刺作为对照,比较两组患者疗效,以探讨治疗肝郁脾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有效且易被患者接受的治疗方法。方法:将60例纳入研究的对象随机分为两组,腹针组和常规针刺组,每组各30例,腹针组取穴:中脘、下脘、气海、关元、双天枢;常规针刺组取穴(双侧):足三里、三阴交、内关、天枢、中脘、太冲;两组针刺结束后均用TDP治疗仪照射腹部,留针三十分钟,每天治疗一次,连续治疗六天,休息一天,六次作为一疗程,连续治疗两个疗程,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症状总积分及中医证候单一症状积分,并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1..一般资料两组患者入组前一般情况比较(性别、年龄、病程等均P>0.05)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2.症状总积分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症状总积分都较治疗前明显降低,有显著差异(P<0.05),说明两种方法都能改善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症状总积分;其中腹针组症状总积分下降更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腹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较对照组改善症状总积分有更好疗效。3.中医证候单一症状积分治疗前,两组患者中医证候单一症状积分比较,八个症状的P值均大于0.05,无显著性差异,说明两组患者中医证候单一症状具有可比性;治疗后,组内比较,两组患者八个症状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有显著差异(均P<0.05),说明两种方法对中医证候单一症状积分的改善均有很好的疗效;组间比较,腹针组腹胀、纳少、便溏不爽、喜太息、疲乏无力积分与常规针刺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分别是:P=0.016、0.025、0.050、0.025、0.003<0.05);胃脘痛、烦躁多怒、嗳气反酸积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分别是P=0.430、0.202、0.3210.05>0.05)。表明腹针在改善腹胀、便溏不爽、纳少、喜太息、疲乏无力的症状积分上比常规针刺有更好疗效,在改善胃脘痛、烦躁多怒、嗳气反酸三个症状积分上疗效差不多。4.临床疗效评定治疗后腹针组治愈8人,显效13人,好转7人,无效2人,总有效率93.33%。常规针刺组4人治愈,8人显效,13人好转,5人无效,总有效率83%。经统计学分析,腹针组临床疗效优于常规针刺组(P=0.024<0.05),总有效率优于常规针刺组(P=0.032<0.05)。结论:腹针和常规针刺都能明显改善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症状,而腹针改善更明显,具有更好的临床疗效。从对中医证候单一症状的改善上看,腹针可能在改善脾虚证症状上比常规针刺有更好的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