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业产业化是二十世纪末在中国大地上出现的新生事物,它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几乎同时诞生,这绝不是一种偶然巧合,而是我国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结果,是现时代农业分工的必然产物,是我国亿万农民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乡镇企业两个伟大创举之后的又一伟大创造。它一经诞生,就具有旺盛的生命力,迅速地在全国各地发展起来。目前,农业产业化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战略措施,已成为社会各界研究和讨论的焦点。 本文运用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刚刚兴起的新兴古典经济学理论——分工理论,对农业产业化进行理论剖析,探讨农业产业化形成的内在机制和经济逻辑,试图有效地提出农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全文共分二部分,主要围绕分工与专业化、交易费用两个方面展开:第一部分包括二三两章。第二章主要介绍了分工、专业化、协作、交易、交易费用、外在比较优势、以及内在比较优势这几个概念,提出了交易费用倍乘效用。第三章在划分分工理论发展阶段的基础上,系统地介绍了斯密定理和杨格定理,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全面地总结了劳动分工的经济性,交易费用对分工的阻滞作用,客观地评价了分工产生劳动异化的问题,并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分析了分工促进经济增长的内在机制。 第二部分包括四章。第四章介绍了当前理论界关于农业产业化几种提法,以及它的基本内涵和特征,并以美国农业产业化为例,探讨了美国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经验对我国的启示作用。第五章着重运用分工理论对农业产业化进行剖析,回答了农业产业化为什么要实行专业化生产、区域化布局、一体化经营、企业化管理和社会化服务,提出了我国农业产业化未来发展趋势必然是分业经营,而并非是一体化经营。认为农业产业化是现时化农业分工的必然结果,是在经济转轨时期,交易环境不完备的情况下,农业为了获得专业化经济的好处,而不得不借助“非市场安排”,把农业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整合成一个有机的生产系统,采取一体化经营,借助企业化的管理手段,来减少由于分工所产生的各种交易费用的一种经济产物。第六章主要借助一个简单的模型,论证了农业分工与农业劳动生产率(农民收入)之间的关系。第七章主要根据前四章的研究结论,从提高生产集中度、扩大市场范围、以及降低市场交易费用三个方面,提出了当前我国农业发展所应该采取的政策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