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陈献章这个明朝的历史人物近年来在学术界倍受关注。作为有明一代“心学”的发端者,陈献章的学术及思想一直是学者们“津津乐道”的对象。然而,当学者们关注的目光都聚焦在陈献章的学术及思想的层面上时,对于陈献章本人的研究却相应地被忽视了。陈献章的哲学体现了他对现实世界的超越,这种超越同他的退隐行为是密切相关的。然而目前学术界还未就陈献章退隐的相关问题展开深入研究。本文旨在将陈献章的退隐行为作为个案来进行研究。通过对其个人经历的考察,分析其退隐的原因、性质、理论支撑及其退隐行为的社会影响与社会意义等问题,从而进入陈献章的个人世界,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他的学术与思想。
本文欲借用文学文本解读的意象表征分析及社会学家莫顿的“越轨论分析”来揭示陈献章由入世取向转为退隐取向的原因。结论表明,明朝的科举制度是造成陈献章退隐的制度性原因,也是陈献章选择退隐的原发性原因。面对现实的政治环境,希望保全自身的名节是陈献章选择退隐及坚守退隐的深层心理原因。
其次,就陈献章的“心学”理论对其退隐的影响进行探讨。笔者认为,陈献章的退隐具有“心”浑然与物同体的“道隐”境界。“心与道合”的哲学命题使得陈献章的退隐具有“道隐”的性质。同时,陈献章提出了人“心”即是“天理之时中”的观点,改造了传统儒家待时而动、用行舍藏、动静随时,与“道”消息的时中原则,从而为自己坚守退隐提供了理论支撑。
再次,借助社会学家布劳的认知失调与集体价值观的形成理论来分析陈献章退隐的社会影响。大意如下:陈献章的退隐行为是其对现实世界认知失调的而导致的行为结果。陈献章选择退隐后,以他为中心形成一个退隐群体。陈献章在这个群体中发挥了巩固群体,帮助群体塑造共同价值观的作用。
最后,就陈献章退隐后的人生转向及其社会意义进行探讨。陈献章退隐后,其人生道路发生由“立事功”向“正风俗”的转向。陈献章通过论证“仕”、“学”关系力图重塑士人价值取向;着力对士人追求功名利禄的思想进行批判;通过发明心学,帮助士人突破程朱理学体“道”实难的问题,励士求“道”;这些作为使得陈献章的退隐具有了“隐则坐使风俗淳”的社会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