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历时类型学为视角,把汉语副词置于更广阔的语言背景下,尝试探讨副词的基本属性问题。研究思路是从人类普遍的语义认知功能出发,不拘泥于传统术语(如名词、动词、状语、谓语等)说法的约束,从语言的“意义”着手,把意义分为指称意义、结构意义和语用意义,认为副词就是语用意义的虚词。
语用意义是语言的主观意义,主观性来源于语言的“指示”特性。“指示”是话语交流中的“话轮替换(turn-talking)”动作,它包括“指给人看”和“示给人看”两项功能。句子就是一个指示动作,它由“原初”概念成分+“手指”功能成分+“当下”概念成分构成。“原初”概念是“型”概念,“当下”概念是“例”概念。判断一个语言形式是否“成句”,就是要看它是否形成了型例关系的索引指示结构。句子中的概念成分要构成型例关系,就离不开虚词。虚词既有指别、限制功能,又有关联作用。介词、连词等是关联功能凸显,指别功能隐现的虚词,副词则是关联功能隐现,指别功能凸显的虚词。主观性是副词的显著特征,离开句子,就无法识解它。本文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包括绪论和第一、二两章,主要指出副词的研究意义和本文采取的研究方法,交待国内外副词的研究现状、以及副词的界定问题,提出了新的副词界定标准。传统的汉语副词研究往往只注重于现象描写而缺乏系统性的解释。近年来,海内外学者较多的运用形式语义学(formal semantics)和语法化(grammaticalization)理论来研究汉语副词,副词研究领域显示出形式和功能,句法和语用、语义等多个学派理论的交叉和融合趋势。但遗憾的是,“很少有全面的理论尝试”。鉴于目前的研究状况,本文的研究思路就是从人类普遍的语义认知功能范畴出发,探讨副词的基本属性问题。以往的副词划分中,意义标准没有达到“共性”的要求,功能标准的术语界定不清,这使得划分出的副词总是“有理无据”。问题就在于,在对副词做界定的时候,学者们借助了其他没有界定或者不太好界定的概念作为前提条件。把分布作为词类的划分标准看似客观,实际上既不能贯彻到底,也存在着许多方法、逻辑问题。语言的意义有指称意义和结构意义和语用意义之分。指称意义词的元语言是“外部世界”,结构意义词的元语言是其他词,语用意义词的元语言是说话人。学界往往把结构意义和语用意义跟“功能”这个概念混淆起来,“功能”又跟分布相混,这样一来,“功能”实际上是个模糊的词类划分标准。所以,表面上反对意义为词类划分标准的人事实上仍然在不自觉的使用意义标准。因此,我们从概念指称意义出发,先分出实词和虚词,再以语用意义为准,切分出语用意义和非语用意义,语用意义跟虚词重合的部分,我们称其为副词。
第二部分包括第三、第四和第五章,主要讨论了语言的主观性及其来源问题,并对“指示”、“型例”和“句子”等概念的内涵以及它们相互关系作了说明。语用意义是语言使用者和符号之间的关系意义。由于学界常把语用意义跟那个属于因变量的语境说法联系在一起,语用义也常常因此而被诟病成“废纸篓”。为了避免语用意义的模糊性,我们选择主观性这一说法来代替它。主观性是指说话人在话语中的“自我”表现成分,它源于语言的“指示”功能。意义是一种关系,“指示”的意义也同样来源于它的结构关系。语言的“指示”系统可以分为“直指”和“索引指”。“直指”是所指对象出现在话语“现场”的“指示”方式,“索引指”是所指对象没出现在话语“现场”的“指示”方式。语言中“索引指”主要是靠句子来完成的,句子的内部结构可以示意为:句子=“原初”概念成分+“手指”功能成分+“当下”概念成分。“原初”概念和“当下”概念是一对儿型例关系,从而形成一种索引指示结构。语言研究的最终问题是意义问题,界定词类的标准是意义,同样,界定句子的标准还得靠意义。但句子的意义不完全等于传统命题所说的意义,它的实质恰恰就在于命题意义不看重的主观情态成分上。由于这种主观性的存在,它才能把两个“目的项”概念分为“原初”和“当下”,组成型例关系,形成“指示”框架结构。句子是一个“指示”动作,它存在于发话人和受话人之间。句子成立的条件必须是在发话人和受话人之间形成一种型例指示关系。
第三部分包括第六、第七和第八章,主要从指别意义与实词虚化和副词与虚词的异同关系两个方面,讨论了副词的指别与关联功能。副词是在句子中表指别、限制和结构关联意义的词。主观性是副词的显著特征,离开句子,就无法识解它。副词与实词的区别就在于是否有概念指称意义。作为虚词内部的小类,副词与其它虚词的主要区别在于副词具有显著的指别意义和隐性的关联意义。副词就是一个介于实词和虚词之间的过渡词类。实词虚化的典型模式实际上是指别代词中的概念范畴义变得越来越漂白(bleach),指别义变得越来越凸显(Salience)的过程。实词虚化的动因来源于语用推理。语用的关键因素是“指示”,因此,语用推理的基本模式是话语双方以“指示”的方式进行言语交流。其中与语用推理有关主要是“指别”功能。大量的语言材料显示,实词中的指别代词最容易发生虚化现象。指别代词不等于传统意义上的代词,它是既有指别功能又有替代功能的词。所谓的“代词”其实是一种指别词,其中既有替代兼指别作用的指别代词,也有只能指别不能替代的指别词。关系名词、矢量动词、人称代词和指示代词都是指别代词中的典型成员,常见的实词虚化模式往往是从这些指别代词成分开始的。在句子构成的“索引指”中,要求把其中的概念成分(实词)以“型例”关系的形式“指示”出来,这就需要表限制和关联义的虚词成分来完成它。所以,虚词主要是从有指别意义的实词虚化而来的。实词虚化的结果就是概念范畴义的丢失和指别、关联义的加强。实词虚化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它们大部分都是从实词开始,经由副词、介词、连词和附着形式,直至消失。副词是实词虚化的“第一站”,因此,从数量上看,副词是虚词内的最主要成员,从意义上看,副词比实词有更显著的关联功能,与其它虚词相比,副词有更显著的指别功能。第九章为结论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