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骶神经根囊肿是临床上引起下腰痛的常见原因之一。其命名较混乱,被称为Tarlov囊肿、神经根囊肿、神经周围囊肿、骶管内硬膜外囊肿、骶管内蛛网膜囊肿等。1938年Tarlov在30例尸解中首次发现了骶神经根囊肿,1972年片冈治将其统称为骶神经根囊肿。在有腰骶部症状的患者中骶神经根囊肿的发现率约1%—4.6%,患者可出现下腰痛、坐骨神经痛或大小便功能障碍,以及骶尾部会阴区麻木不适,其中70%为无症状者,仅有1/5的患者需要手术干预。“阀门学说”是大多数学者认同的骶神经根囊肿的发病机理:囊肿通过一个活瓣(阀门)与蛛网膜下腔相同,活瓣只允许脑脊液进入,但脑脊液无法流出,这样液体逐渐蓄积形成囊肿。Nabors按形态学将骶神经根囊肿分为三种类型:(1)Type I硬膜外囊肿其内无神经纤维;(2)Type II硬膜外囊肿其内有神经纤维;(3)Type III硬膜下囊肿。MRI可以明确其位置和大小,是首选的的诊断方法。我院自1999年11月至2005年10月共收治骶神经根囊肿患者12例,男5例,女7例,年龄17—56岁。全部患者都表现为腰骶部疼痛,坐骨神经痛8例;浅感觉减退4例;下肢肌力减退2例(肌力V-);括约肌功能障碍2例。全部患者行腰骶部MRI检查发现:单发囊肿10例,多发2例;大小2cm*0.8cm*0.6cm—7cm*5cm*3cm。我们采用囊肿切除同时EC胶粘合漏口治疗全部12例患者,通过随访观察其临床疗效。方法:全麻下取俯卧位,取腰骶部正中切口,常规椎板开窗,术中探察可见囊肿为淡蓝色,壁薄,囊肿可位于神经一侧或神经位于囊肿之内,穿刺抽吸为清亮液体,显微镜下切除部分囊壁,探察交通孔,全部使用肌肉+明胶海绵+EC胶粘合交通孔。抬高床头检查无脑脊液流出后缝合伤口,术后留置潘氏引流1—2天。结果:所有患者术后腰骶部疼痛症状缓解,坐骨神经痛8例有5例完全缓解,3例部分缓解;浅感觉减退、下肢肌力减退者、括约肌功能障碍,术后短期无明显缓解。随访5个月—3年,未见囊肿复发,腰骶部疼痛无复发,神经症状都有不同程度缓解,无1例脑脊液漏。结论:骶神经根囊肿的命名和治疗缺乏统一标准,囊肿切除联合EC胶粘合治疗骶神经根囊肿经临床观察疗效确切,可以减少术后脑脊液漏的发生率及术后复发,但其远期效果有待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