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扰背景下宽带跳频信号的压缩采样与快速重构研究

来源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xw47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处理宽带跳频信号时,传统的采样方法会产生巨大的样点数,需要庞大的存储空间,硬件实现起来非常困难。压缩采样(Compressive Sampling, CS)理论的提出,为解决此类问题开辟了一个新的途径。然而,在超宽带跳频信号的传输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混入很多干扰信号,使得信号稀疏度变得很大,根据CS理论需要大量的信息样点数才能重构原始信号。而跳频信号在某一时刻只出现一个频率(稀疏度为1),且频率集只有一定数量的频率数目,跳频稀疏矢量长度远小于原始信号稀疏矢量长度,表达跳频信号所需的CS信息点数要远少于表达原始混合信号所需的CS信息点数。论文研究了堙灭滤波法、后验压缩采样法、最小均方误差法三种抑制定频干扰的CS方案,并对其性能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比较。同时,提出了一种基于频率选择性测量矩阵的跳频压缩采样新方法,该方法通过选择特定的测量矩阵,对跳频频率表以外各种频率的干扰信号在理想情况下能够进行陷零抑制。压缩采样的关键是测量矩阵,衡量其性能可以从几个不同的方面考虑。如可重构最大压缩比、CS信噪比损失,以及CS信息背景噪声是否还具有白噪声特点等,这些对后续处理均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为无论是利用CS信息进行信号检测还是参数估计,都要求具有最大可能的信噪比。为此论文对压缩采样过程中的测量矩阵进行了详细分析,证明了等角紧框架(Equiangular Tight Frames, ETF)具有上述意义下的最佳特性。在实际的跳频信号重构过程中,频率的切换和符号翻转可能发生在CS帧的任意时刻。针对频偏以及这些信号突变引发的瞬时频率展宽的影响,对稀疏度自适应匹配追踪算法作了适当修正,使之更适合实际跳频信号的应用。最后,为了适应实时的信号重构场合,提出了一种基于ETF的高效快速重构方法,对小稀疏度信号的重构非常简洁快速。论文主要内容分成四部分:首先介绍了跳频通信原理和特点,以及跳频信号的可压缩性。并从离散信号场合出发阐述了压缩采样基本理论,对连续时间信号,介绍了三种典型模拟信息转换器的实现结构,并对其性能作了数值仿真。其次,研究了测量矩阵的特性,分析探讨了描述其性能优劣的几个方面。再者,针对混合干扰的跳频压缩采样,在研究了几种定频抑制技术基础上,提出一种新的频率选择性CS方法。最后对信号重构方面,列举了一些已有的算法,并提出了基于ETF的小稀疏度信号的高效快速重构算法。
其他文献
自适应波束形成是阵列信号处理的一个主要研究方向,在实际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阵列接收到的期望信号的导向矢量和信号协方差矩阵在周围复杂的电磁环境下难免存在失配,当这种失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交通成为各个城市面临的一个共同问题,智能交通系统(ITS)理论正是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一个理想方法,因此它逐渐成为当今研究的一个热点。智能交通
TETRA数字集群系统提供安全、可靠以及高效率的语音和数据通信,在全球许多国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目前,我国所使用的TETRA数字集群设备全部依赖国外进口,不但价格昂贵,而且给
摘要:高墩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桥由于具有主墩无支座、施工体系转换方便、伸缩缝少、行车舒适等优势在我国桥梁建设中应用极为广泛。论文首先阐述了高墩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桥的特点,并重点从挖孔桩施工,高墩施工,墩身施工及连续梁施工等几个方面探讨了高墩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桥施工质量控制。    关键词:高墩 施工 质量    任何桥梁施工,特别是大跨径桥梁的施工,都是一个系统工程。在施工过程中,将受到许多确
期刊
摘要:GSM-R作为铁路专用的通信技术,正在世界铁路范围内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推动着各国铁路行业的发展。随着我国高速铁路和客运专线的建设,GSM-R数字移动通信系统在我国迅
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和Internet的日益普及,在方便数字产品传输的同时,也使版权保护问题日趋严峻。如何既充分利用Internet的便捷,又能有效地保护知识产权,引起人们越来越多的重视
随着工业发展,近岸海域的水质不断恶化,富营养化问题越来越严重,赤潮灾害频繁发生,建立亚硝酸盐预测系统迫在眉睫。  本文基于近海的亚硝酸盐及其影响因子数据,研究亚硝酸盐与其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Internet的广泛运用,计算机犯罪也在不断增加。由于计算机犯罪的隐蔽性和匿名性等特点,使得对计算机犯罪的侦查非常困难。司法手段的落后,在一定程度
目前,普通的DSLAM设备单板接入密度一般为48路或32路,不能很好地满足市场高密度接入的要求。本文通过对ADSL系统研究设计和性能分析,充分结合ATCA架构高吞吐量、高可靠性和高
Gallager在1962年首先提出了一种基于稀疏校验矩阵的线性分组码,称为低密度奇偶校验(LDPC)码,由于当时计算机水平的局限,人们认为级联码更易于实现而忽视了LDPC码的存在。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