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文学的浩繁卷帙里,有一类人物形象一直占据着的不可忽视的位置。它不仅在数量上引人关注,而且几经文学的变革依然在文学作品里长盛不衰。“父亲”不仅是古老中国流传下来的文化符号,铸就了华夏民族稳定的价值体系;更在漫长的社会变迁中不断衍生出新的内涵并始终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念。“父亲”的价值指向代表了人们心灵的归属感甚至成为一种精神信仰。在这样的观念影响下,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作家们持续叙述着这个让他们依恋信仰却又渴望叛离的人物。“父亲”代表的文化沉疴让他们奋起反叛,寄希望于颠覆这个圣坛以追求个人的幸福与济世的理想;然而长久的文化心理的积淀又让他们常常裹足难行。既离开又怀念;既反抗又怀疑。这样的矛盾心理让父亲形象承载了一般人物形象难以具有的深刻的思想意蕴和社会内涵。余华即是这支艰难而执着前行的队伍中的一员。无论是已成为经典的《活着》、《许三观卖血记》,作为学术热点的《兄弟》和《第七天》,还是初出茅庐时的诸多短篇,余华都为中国文学贡献了无数个鲜活的父亲形象。余华的写作开始于八十年代,此时正值新的文学启蒙的开始,文学在长时间压抑的状态下终于“解冻”,“父亲”形象的塑造在第一时间成为了这一社会和文学动态的风向标:丑陋、道德沦丧的父亲形象充斥于形形色色的文学作品中。余华与其他的先锋作家共同致力于塑造突破常规的父亲形象来表达他的文学理想,也表现出了明显的疏离和个性。余华笔下的“父亲”折射着八九十年代那个狂飙突进的文学时代的风貌,同时打上了作家自己的深深烙印。梳理余华的父亲形象系列,我们可以看到反叛传统的大胆、也可以看到为传统影响的印痕;可以发现为伦理遮蔽的人性的丑恶,也可以感受到那些似善非恶的“中间凡人”带来的深刻的悲悯和博大的情怀。在当代文学似乎终于找到了那方彻底脱离传统牵绊的净土时,其实已经难以避免地陷入落入新的“传统”的危机中。余华以开启新文学的激情汇入先锋文学的潮流,又时刻以一颗冷静的内心和睿智的双眼审视当下。余华笔下的父亲形象系列为我们展现:他没有为自己设定过一条文学写作的规范和准则,也从没有认为自己属于哪个文学流派。余华只是在用“父亲”写自己、写人生、写现实。从“先锋”出发,又走向新的“先锋”。余华的父亲世界填补了我们迷失已久的人与真实,为我们提供了深刻思考文学本质的精神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