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罗廷与维经斯基有关中国革命问题思想观点的比较研究(1920-1927)

来源 :西南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maozh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五四运动后的中国,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开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探索中国革命,并与共产国际建立了密切联系。共产国际成为中国革命进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1920年,是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建立革命联系的开端。在中国错综复杂的革命形势下,这种联系主要表现在共产国际和苏俄(1922年后为苏联)政府通过派遣代表来华,帮助成立中国共产党并制定理论策略,直接参与国共合作的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等大量活动,实现对中国革命的帮助和指导。从1920年到1927年国民革命的失败,其间来华时间最长者当属鲍罗廷与维经斯基。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关系的相关课题研究中,学术界对共产国际驻华代表的研究著述颇丰,对鲍罗廷和维经斯基的针对研究数量亦相当可观,但却未有关于二者的比较研究。因此,文章将以《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革命档案资料丛书》等文献材料为基础,在学习和了解相关研究成果的前提下,对鲍罗廷与维经斯基对中国革命问题思想观点做一比较,以期从此特定角度为丰富和深化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研究奉献绵薄之力。本文之所以围绕鲍罗廷和维经斯基这两位代表进行比较研究,一是因为他们驻华时间长,驻华期间基本经历了中国大革命这一特殊且重大的历史时期,提出了许多有关中国革命基本问题的思想观点;二是由于二人特殊的身份,使得他们的思想行为与共产国际、苏联政府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值得深究。本文以1920年至1927年鲍罗廷和维经斯基对中国革命基本问题的理论和实践为研究对象,分析他们在中国革命领导权、国共合作统一战线、土地革命、武装斗争等问题的思想观点,辨析和梳理其中的异同,并在自己很有限的认识和研究水平的基础上,尽可能做出客观公正的判断和评价。本文在结构设计上,也大体按上述有关中国革命的几个基本问题依次安排。做此比较研究的目的与学术价值,在于加深理解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的密切关系,从而深化认识中国共产党把握中国革命规律的历史过程,从一个侧面考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轨迹,加深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的了解和感悟。
其他文献
<正>CSL课堂教学中的非预设事件,是指随着课程教学进程出现的一系列不在教师预先准备范畴内的,或者说预设内的课堂事件。它们具有一定的偶发性和随机性,会影响教师预设的教学
会议
在当今移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时代,影像的传播方式逐渐从传统的电影电视"大银幕"向诸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的"小银幕"转变。而"微电影"作为新媒体时代影像风格的代表,同样遵循
本次研究以企业集团A为例,在分析其三项资金占用问题及原因的基础上提出针对性的措施,希望能够为目前企业集团降低三项资金占用情况提供有价值参考。
国民党党治在地方层级的运作 ,与中央判然不同。地方党部与地方政府分别自成系统 ,党政分离 ,互不统属 ,形成一种双重衙门体制。这是中国有史以来政治控制体制由单轨制向双轨
20世纪 90年代 ,巴西开展了以贸易自由化、金融自由化和国有企业私有化为主要内容的一系列经济改革 ,其经济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巴西放弃了原来的进口替代工业化模式 ,转而实
互联网是一个真正无国界的媒介。它为来自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人们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可以自由交流、自由表达的信息平台。然而,在这个无国界的世界里还存在着一个巨大的
针对永磁同步电机空间矢量直接转矩控制中存在的磁链脉动大、转速超调大和转速动态响应速度慢等问题,提出基于Super-twisting二阶滑模控制理论将转速环、磁链环和转矩上的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