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立足黄土高原峁状丘陵区土壤特点,从土壤养分状况和微生物学特性的角度出发,以撂荒坡地和农田土壤作为对照,对试验区典型退耕林地0~60cm土壤各质量指标的平均值及垂直分异进行了比较分析。通过引入土壤质量综合指数,定量地描述不同植被条件下土壤的质量状况,比较其在改善退耕农田土壤质量上的效果,为该区坡地退耕还林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不同植被条件下土壤的养分状况不同,表现为土壤有机质、全氮和碱解氮含量差异显著,且均表现出明显的表聚效应。豆科植物对土壤有机质和氮素的含量和分布影响效果不同,刺槐和柠条有利于表层土壤有机质和氮素积累。在有效氮素含量方面,刺槐表层较高,而柠条20cm以下较高。苜蓿由于人为干扰,不利于土壤有机质和氮素积累,同时对土壤有效氮素的影响效果也不明显。杏树和农田由于施肥,会造成表层土壤有机质和氮素积累。侧柏和梨树不利于土壤有机质和氮素积累,有效氮含量也不高。(2)不同植被条件下土壤微生物学特性不同,具体表现为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土壤呼吸及酶活性的差异显著。与农田相比,不同植被土壤MBC含量均不同程度地提高,0~20cm土壤尤为明显。豆科植物改善土壤MBC的效果好于其他植被。杏树由于施肥,土壤MBC也较高。撂荒对土壤MBC的改善效果虽不明显,但仍好于枣树和苜蓿,说明撂荒也是改善农田土壤质量的有效方法。在对土壤呼吸速率影响方面,刺槐和柠条土壤呼吸速率有显著提高,杏树土壤呼吸速率显著减小,其余不同植被及撂荒条件下,对土壤呼吸速率的影响没有达到显著水平。不同植被土壤呼吸速率随土壤深度增加而减小,但由于呼吸速率影响因子的复杂性,不同植被在垂直方向上对农田土壤呼吸的影响效果表现出不确定性。在对土壤酶活性影响方面,总体上不同植被能显著提高土壤酶的活性。土壤脲酶、磷酸酶、过氧化氢酶、蔗糖酶活性大小均表现出豆科植被条件下较高,其次为果园林地和荒坡地。不同植被不同土层深度过氧化氢酶活性差异不大。在垂直方向上,土壤酶活性随土层深度的增加逐渐减小。(3)对不同植被条件下土壤质量综合指数的计算和比较结果表明,除苜蓿外,不同植被条件下土壤质量指数均高于农田土壤。反映出种植苜蓿不利于试验区退耕农田土壤质量的改善。刺槐和柠条土壤质量状况最好,其次为杏树和杨树,撂荒以及枣树、侧柏、梨树条件下土壤质量指数与农田接近,反映了其在改善农田土壤质量状况方面的效果不甚明显。综合可得,在试验区退耕树种的选择上,刺槐和柠条最好,其次是杏树和杨树。参试的其余植被和撂荒在改善退耕农田土壤质量上的效果不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