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众所周知,作为全球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土地资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耕地资源属于土地资源的主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保障粮食生产的责任。伴随着社会经济及城市化的飞速发展,我国农村耕作土地面积面临着和城市经济发展占用土地的矛盾,进而使农村耕地数量不断下降,也导致了农村耕地资源的质量退步。同时,耕地的数量减少是显而易见的,而耕地质量的下降是无形的,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是较为稳定且需要长时间进行恢复的,所造成的不良后果却是十分严重。因此,定量化的把握各区域内耕地质量的空间格局分布特征及其相关的影响因素,保证耕地的数量,并通过耕地整理、土地复垦等手段,力求使耕地质量得到提升,对保护耕地质量较优的土地,提升耕地质量较差土地,做到对全国耕地的数量及质量的双管齐下,做到双重管理,以期为进一步增强粮食的生产能力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本文以成都平原—山地过渡带作为研究对象,选取邛崃市作为研究区域,运用地统计学、景观生态学、GIS技术和典型相关分析方法相结合研究耕地质量的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本文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邛崃市耕地自然质量等指数介于2138-3097之间,自然质量等别介于8等-10等之间,耕地国家自然质量等平均等别为8.34等,其中以8等地为主,8等地面积占全市耕地面积的66.59%;邛崃市耕地利用质量等指数介于946-1753之间,利用质量等别介于7等-11等之间,耕地国家利用质量等平均等别为8.05等,其中以7等地为主,占全市耕地面积的39.45%;邛崃市耕地经济质量指数介于1006-1938之间,经济质量等别介于6等-10等之间,耕地国家经济质量等平均等别为7.28等,其中以7等地最多,占全市耕地面积的38.13%。(2)邛崃市耕地质量的自然质量等指数分布以平原台地区最高,其指数介于2700-3097之间;其次为中南部低山丘陵区,指数在2600-2800之间;西部中山区指数值最低,其自然质量等指数最高不超过2600。利用质量等指数分布与自然质量等指数分布大致相同,也为东部平原台地区较高,其指数均介于1700-1800之间;其次为中南部低山丘陵区,其指数大多介于1300-1600;西部中山区利用质量等别普遍较低,其指数大部分介于1000-1300。耕地质量的经济质量等指数与自然、利用质量指数分布基本一致。从全市范围来说,耕地资源自然质量由东向西大致随地势的升高而降低,自然质量等受随机性和变异性双重制约,利用和经济质量等分布则表现出高度的变异性。(3)邛崃市平原台地区自然质量等多样性指数为1.83,表明区域内自然质量等别差异较小,土地利用率高且耕地质量较优,可见邛崃东部平原台地区因地形位置优越、土壤条件优质及良好的耕作条件等,对耕作土地的利用方式更为丰富多样;中南部低山丘陵区的自然质量等别较东部平原台地区的多样性程度更加丰富,其多样性指数为1.94,但由于丘陵区各个质量等别耕地的所在范围面积比例大致相同,对区域内全部耕地资源的支配程度也就相应较小,即它的优势度指数最小其值为0.48,可以得出该区域耕地质量受人为因素影响较大;西部中山区自然、利用、经济质量等均匀度指数均较大,分别为0.65、0.63、0.57,表明该区域耕地数量较多,且各等别耕地面积分布较均匀,均匀程度较高。中南部低山丘陵区和东部平原台地区耕地自然资源质量优势较西部中山区明显,东部平原台地区各质量等别的耕地质量优势与低山丘陵区、中山区相比更高,主要是由于不同的地形地貌造成的耕作制度分区的不同。(4)邛崃市东部平原台地区耕地质量主要受利用程度和经济条件的影响,即受对其质量最大的土地利用系数及土地经济系数大小的影响,其典型相关分析典型载荷分别为-10.525、10.949;中南部低山丘陵区耕地质量主要受利用程度的影响最为深刻,其典型相关分析典型载荷为6.200:西部中山区耕地质量主要受自然条件的制约,即受地形坡度、土壤质地的影响,其典型相关分析典型载荷为1.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