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蔬菜种植业因其灌溉量大、施肥量大,氮肥利用率又低,使得农业面源污染愈加严重。本文以苕溪流域蔬菜种植基地为对象,主要开展包括环保施肥技术、菜地径流氮磷减排和回用技术以为蔬菜地适时适地选择高效环保的施肥方式提供理论依据,为菜地面源污染防治提供技术支持和工程示范。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蔬菜地不同施肥处理氮素流失集中在施基肥后的一个月内,占比78.84-87.75%,流失形态以硝态氮为主;磷素流失与降雨量有关,以颗粒态磷为主。高肥力地块,采用改进的适地养分管理技术(ESSNM)较常规施肥(FF)可以显著减少施肥量,整个种植季总氮、总磷流失分别减少38.44、1.9kg/hm2,总氮、总磷减排率分别达67.9%、40.1%。ESSNM处理的总氮、总磷径流流失系数分别是3.37%、0.66%;FF处理的总氮、总磷径流流失系数分别是7.09%、0.53%。生物质炭对DON以及PN的吸附作用可以减少径流氮素流失。适度施肥促进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增加,蛋白菌门增加;生物菌肥与鸡粪配施或单施较鸡粪处理更有利于土壤氮素代谢,表现在N代谢相关基因固氮、同化基因增加。但同时由于溶解态有机氮(DON)增加,径流氮素损失增加,生物质炭和生物菌肥配施可以一定程度上减轻氮素流失。(2)露天蔬菜地降雨初期径流排水总氮浓度并不是最高的,一般在降雨后期浓度较高,或在大雨和暴雨过后小雨时径流总氮浓度达到峰值。径流排水总磷浓度与降雨强度有关,小雨、中雨时初期径流总磷浓度较高,大雨和暴雨时强降雨后的小雨时径流浓度较高。整体而言,径流氮磷浓度与浊度、EC、浊度没有显著相关。基于EwE模型生态塘生态稳定性研究认为该生态塘的初级生产力与总呼吸量比值为7.36,远大于成熟生态系统的指标1,该生态塘处于富营养化的状态,系统很不稳定,不宜直接用于接纳蔬菜地径流排水。采用择时排水收集技术对菜地排水进行分质收集和多元消纳,露地蔬菜地生长季内合计流失总氮、总磷分别为4.71、0.16kg/hm2,回用氮素、磷素分别为1.16、0.02kg/hm2,过载生物净化系统在5-10月份运行总氮、总磷去除效果均有50%,排放氮素、磷素分别为2.08、O.l1kg/hm2;露地蔬菜径流总氮、总磷分别减排56%、31%。(3)大棚蔬菜尾水氮磷浓度波动较大,总氮浓度为4.17-70.14mg/L,总磷浓度为到0.61-13.01mg/L;侧渗时间为灌水时间滞后45-60分钟,停止灌溉,45-60分钟后停止侧渗。夏季灌溉2-4.5小时,冬季0.5小时。每次灌溉水量为7.5-28.5mm,侧渗水量约为20-40%灌溉水量。采用择时排水收集技术对菜地排水进行分质收集和多元消纳,大棚蔬菜尾水氮磷年产生量分别为25.68、2.86kg/hm2,径流分质自利用系统年累计利用氮素23.48kg/hm2,磷素2.64kg/hm2,总氮总磷分别减排91%,92%。过载净化系统运行稳定后氮、磷去除率均可达50%,示范工程正常运行后,大棚蔬菜径流整体总氮、总磷分别减排9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