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反流性食管炎(reflux esophagitis,RE)是临床常见消化疾病之一,通过中医证素问卷表及中医体质调查表,调查反流性食管炎患者的证素、体质的分布规律和两者间的相关性,以期为RE临床治疗提供依据和方法。
方法:
1.RE的诊断标准参照内镜下洛杉矶分级(LA分级)(1994年,洛杉矶国际消化会议)。
2.病例来源于2017年4月至2020年3月间就诊于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脾胃病科门诊及住院确诊患者265例。
3.对265例RE患者进行体质信息和诱发因素、临床表现、舌脉等四诊信息,通过《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表和《证素辩证学》进行辨体、辨证,得出RE患者的体质及证素特点。
4.将所收集的数据资料录入Excel建成数据库,使用SPSS25.0软件进行统计,分布频数等采用描述性分析;使用二分类Logistics回归分析对RE的证素、体质进行相关性分析。
结果:
1.265例RE患者的中医体质类型中,气郁质占比最高,余分别为痰湿质、阳虚质、气虚质、湿热质、血瘀质、阴虚质、平和质及特禀质。
2.RE患者的病位中,胃为主要好发病位,余分别为肝、脾、心、肾。病性中实证为气滞、湿阻、食积、热,虚证为气虚、阳虚、阴虚。
3.体质与病位的关系中,胃与湿热质(P=0.00)、血瘀质(P=0.004)均呈显性相关关系;肝与气郁质(P=0.017)、血瘀质(P=0.00)均呈显性相关关系;脾与气郁质(P=0.00)、痰湿质(P=0.00)、阳虚质(P=0.00)均呈显性相关关系;心与血瘀质(P=0.004)呈显性相关关系;肾与9种体质均无显性相关。
4.体质与病性的相关性:气滞与气郁质(P=0.00)、阳虚质(P=0.00)呈显性相关关系;湿阻与痰湿质(P=0.00)、阳虚质(P=0.002)呈显性相关关系;气虚与气虚质(P=0.00)呈显性相关关系;阳虚与痰湿质(P=0.00)呈显性相关关系;阴虚与血瘀质(P=0.00)呈显性相关关系;热与湿热质(P=0.00)呈显性相关关系;9种体质与食积均无显性相关。
结论:
1.RE患者中易发体质是气郁质、痰湿质、阳虚质、气虚质,病位涉及多个脏腑,其中以胃、肝、脾最为易发,实证易发病性为气滞、湿阻,虚证易发病性为气虚、阳虚。
2.RE患者中,气郁质与病位肝、脾,病性气滞有显著影响关系。痰湿质与病位脾,病性湿阻、阳虚有显著影响关系。阳虚质与病位脾,病性气滞、湿阻有显著相关关系。气虚质与病性气虚有显著相关关系。湿热质与病位胃,病性热有显著相关关系。血瘀质与病位肝、胃、心,病性阴虚有显著相关关系。故在临床治疗中可辨证-辨体相结合进行个体化诊疗,从整体出发,以中医学“治未病”为指导思想,强调体质可调性,弥补“辨证论治”之不足,提高治疗有效率,预防病情进一步发展。
反流性食管炎(reflux esophagitis,RE)是临床常见消化疾病之一,通过中医证素问卷表及中医体质调查表,调查反流性食管炎患者的证素、体质的分布规律和两者间的相关性,以期为RE临床治疗提供依据和方法。
方法:
1.RE的诊断标准参照内镜下洛杉矶分级(LA分级)(1994年,洛杉矶国际消化会议)。
2.病例来源于2017年4月至2020年3月间就诊于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脾胃病科门诊及住院确诊患者265例。
3.对265例RE患者进行体质信息和诱发因素、临床表现、舌脉等四诊信息,通过《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表和《证素辩证学》进行辨体、辨证,得出RE患者的体质及证素特点。
4.将所收集的数据资料录入Excel建成数据库,使用SPSS25.0软件进行统计,分布频数等采用描述性分析;使用二分类Logistics回归分析对RE的证素、体质进行相关性分析。
结果:
1.265例RE患者的中医体质类型中,气郁质占比最高,余分别为痰湿质、阳虚质、气虚质、湿热质、血瘀质、阴虚质、平和质及特禀质。
2.RE患者的病位中,胃为主要好发病位,余分别为肝、脾、心、肾。病性中实证为气滞、湿阻、食积、热,虚证为气虚、阳虚、阴虚。
3.体质与病位的关系中,胃与湿热质(P=0.00)、血瘀质(P=0.004)均呈显性相关关系;肝与气郁质(P=0.017)、血瘀质(P=0.00)均呈显性相关关系;脾与气郁质(P=0.00)、痰湿质(P=0.00)、阳虚质(P=0.00)均呈显性相关关系;心与血瘀质(P=0.004)呈显性相关关系;肾与9种体质均无显性相关。
4.体质与病性的相关性:气滞与气郁质(P=0.00)、阳虚质(P=0.00)呈显性相关关系;湿阻与痰湿质(P=0.00)、阳虚质(P=0.002)呈显性相关关系;气虚与气虚质(P=0.00)呈显性相关关系;阳虚与痰湿质(P=0.00)呈显性相关关系;阴虚与血瘀质(P=0.00)呈显性相关关系;热与湿热质(P=0.00)呈显性相关关系;9种体质与食积均无显性相关。
结论:
1.RE患者中易发体质是气郁质、痰湿质、阳虚质、气虚质,病位涉及多个脏腑,其中以胃、肝、脾最为易发,实证易发病性为气滞、湿阻,虚证易发病性为气虚、阳虚。
2.RE患者中,气郁质与病位肝、脾,病性气滞有显著影响关系。痰湿质与病位脾,病性湿阻、阳虚有显著影响关系。阳虚质与病位脾,病性气滞、湿阻有显著相关关系。气虚质与病性气虚有显著相关关系。湿热质与病位胃,病性热有显著相关关系。血瘀质与病位肝、胃、心,病性阴虚有显著相关关系。故在临床治疗中可辨证-辨体相结合进行个体化诊疗,从整体出发,以中医学“治未病”为指导思想,强调体质可调性,弥补“辨证论治”之不足,提高治疗有效率,预防病情进一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