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海洋来源真菌是海洋天然产物和海洋药物的重要来源。特别是珊瑚来源真菌,作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之一,越来越引起天然产物及药物研究者的注意。已报道的珊瑚来源的真菌次级代谢产物已经有一百多个,涉及生物碱、大环内酯、萜类、醌类和苯衍生物等结构类型,这些化合物表现出抗藤壶附着、抗菌和细胞毒等生物活性。本课题组已从中国南海软珊瑚Sarcophyton sp来源的一株拟盘多毛孢属真菌Pestalotiopsis sp. (ZJ-2009-7-6)中分离鉴定了3个结构新颖的混源氯代二苯甲酮化合物,包括对映异构体(±)-pestalachlorides C-D和阻转异构体pestalachloride A。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本论文继续对真菌Pestalotiopsis sp. (ZJ-2009-7-6)进行研究,利用海洋天然产物研究方法和现代波谱技术,从中分离鉴定了8个氯代二苯甲酮类化合物,分别为pestalachloride E (1a/b), pestalachloride F (2a/b), pestalalactone (3a/b), (+)-pestalachloride D ((+)-4), (-)-pestalachloride D ((-)-4), (+)-pestalachloride C ((+)-5), (-)-pestalachloride C ((-)-5), pestalachloride B (6),其中化合物1-2为新化合物,化合物3为新天然产物,化合物1的结构通过X-ray单晶衍射得到进一步确证。化合物1-3为混源氯代二苯甲酮化合物,C-6位异戊二烯取代基的存在使得2,4-二氯-5-甲氧基-3-甲基苯酚结构单元在C-8/C-9位的旋转受阻,形成难以拆分的阻转异构体,比例分别为1:5,4:5,9:10。化合物(±)-pestalachloride D ((±)-4)和(±)-pestalachloride C ((±)-5)为外消旋体,首次成功对其进行手性拆分并通过量化计算的方法分别确定了各个光学异构体的绝对构型。初步探讨了氯代二苯甲酮类化合物1-6的生源合成途径。运用抗藤壶附着和抑菌等活性模型对氯代二苯甲酮类化合物进行了生物活性评价。氯代二苯甲酮类化合物显示广谱抗藤壶附着和抗菌活性。新化合物1-3具有很好的抗藤壶B. amphitrite幼虫附着活性,EC50值分别为1.65、0.55、2.30 μg/mL,远强于美国海军规定的潜在的天然防污损化合物ECso值25μg/mL的标准,且毒性功效比值(LC50/EC50)大于15,具有开发成安全高效海洋防污剂的潜力。2,4-二氯-5-甲氧基-3-甲基苯酚结构单元和1位羰基可能为抗藤壶附着活性的必需基团。化合物(+)-pestalachlorides D ((+)-4)和C((+)-5)与相应(-)-pestalachlorides D ((-)-4)和C((-)-5)的抗菌活性没有明显差别,且混源异构体(±)-pestalachlorides D ((±)-4)和C((±)-5)的抗菌活性比手性拆分后的各光学异构体强。氯代二苯甲酮类化合物H-8和H-2’的相对构型为顺式对其抗菌活性具有促进作用。化合物(±)-pestalachloride C ((±)-5)抗流感病毒活性(IC508.2 μg/mL)是阳性药利巴韦林(IC5041.2μg/mL)的5倍。次级代谢产物中的卤素可能来源于海水或者培养基,采用添加溴化钾的培养基对该真菌Pestalotiopsis sp. (ZJ-2009-7-6)重新发酵培养,以期获得溴代活性次级代谢产物。结果获得已知化合物(±)-pestalachloride D ((±)-4)和C((±)-5)的同时,还分离鉴定了3个新的鼠李糖苯酚衍生物pestarhamnoses A-C (7-9)。用非去偶碳谱确定鼠李糖的相对构型为α-型(1JCH=169 Hz)。将化合物酸水解产生的单糖残基与鼠李糖标准品的硫代氨甲酰-四氢噻唑衍生物进行HPLC分析,确定了鼠李糖的绝对构型为L-型。化合物pestarhamnoses A-C (7-9)与氯代二苯甲酮类化合物具有相似的结构单元,可能来源于相同的生源合成途径。综上所述,对软珊瑚来源拟盘多毛孢属真菌Pestalotiopsis sp. (ZJ-2009-7-6)中氯代二苯甲酮类化合物及其生物活性进行研究,发现具有防污损价值的活性天然产物,因此海洋来源真菌是安全高效的海洋天然防污剂的重要来源;采用添加溴化钾的培养基对该株真菌重新发酵培养获得新化合物,表明培养基对真菌次级代谢产物具有重要影响,为寻找新的活性次级代谢产物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