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从太武帝太延元年(435年)与西域通使,直至东、西魏分裂(534年),北魏都与西域保持着交聘往来。如若联系到道武帝对西域的“不作为”态度,则可以说西域政策一直贯穿于北魏王朝始终。在这一百年多年的时间里,北魏的西域政策发生了多次转变,笔者试图通过对相关史实的解读来理清政策变化的脉络,同时探究这些变化背后的原因与逻辑。本文主要论述了四个问题。第一,北魏初年的西域形势与道武帝的西域政策。北魏建国之后的一段时间内,西域先后为诸凉政权控制,屡次侵扰北魏的柔然也逐步渗入西域。然而面对这一局面,道武帝却否定了通西域的方案。这一方面是因为北魏忙于经略中原,另一方面源于道武帝对于代国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道武帝选择了一条传统中原王朝的建国道路,也就注定了北魏无法像游牧部落那样实现对西域的统治。第二,太武帝时期西域政策的转变。太武帝转变西域政策并非对于道武帝的反动,恰恰是遵循中原王朝建国道路的结果。太武帝时期北魏已经居于中原大国的地位,能够继承两汉通西域的衣钵。加之北魏对抗柔然的军事需要,让通西域显得更为迫切。而西域各国的积极主动则让北魏与西域的交往水到渠成。第三,太武帝之后北魏对西域军事控制权的丧失。由于太武帝时期征伐西域时没有占领高昌,这一军事上的失误导致北魏在西域军事势力逐步衰败,柔然乘机卷土重来,至迟到献文帝时,北魏军队已经撤出西域。北魏统治者也没有再度进军西域,这一方面因为北魏对于柔然军事战略的变化;另一方面也因为西域各国对北魏态度的变化。更深层次的说这一变化来源于太武帝之后的北魏内政所导致的对外战略上的收缩。第四,高车反叛柔然后北魏在西域的战略制衡。面对柔然在西域势力衰落的良机,北魏并没有用兵西域,而是先利用高车打击柔然,继而令各大势力在西域地区争斗互相牵制以保持战略平衡。这使得北魏在没有直接控制西域的情况下,能够保持与西域诸国往来并保证西北边疆的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