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淀粉基吸油材料具有可再生、能重复利用及生物降解等特点,是环境友好型吸油材料的主要发展方向。本文结合酶解预处理,辛烯基琥珀酸酐(OSA)疏水改性,多价金属Al3+交联三种改性方式制备疏水多孔淀粉。探讨了酶解条件对疏水多孔淀粉结构及理化性质的影响,并对疏水改性淀粉进行分离,利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CLSM)和红外光谱(FT-IR)考查取代基团分布情况,并进行吸油性能研究,在油污水处理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符合当前发展环境友好型吸油材料的趋势,具有较高的理论和应用价值。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采用OSA酯化和Al3+交联的方法对酶解预处理淀粉进行疏水改性。酶解首先发生在淀粉颗粒的无定形区,此过程反应速率较快,然后水解淀粉颗粒的结晶区,此过程较为缓慢;疏水多孔淀粉的吸油率随着水解率的增大而增大,吸油率高达52.3%。酶解破坏了淀粉颗粒的表面结构,导致疏水多孔淀粉的取代度和活化指数均降低。2、对制备的疏水改性淀粉进行结构表征,发现酶解未改变淀粉颗粒的结晶结构,但是其表面会形成由表及里的孔洞。经酶水解后OS基团在整个颗粒均有分布,大部分在颗粒的外围,而随着水解率的提高,OS基团更多地分布在疏水多孔淀粉颗粒的内部。对疏水多孔淀粉样品进行表面元素分析,发现淀粉颗粒表面Al3+含量随着水解率的增大而减少。3、将疏水多孔淀粉置于水中静置分离后得到上层和下层淀粉,分别对其进行取代度、吸油率等性质测定,发现上层淀粉的取代度稍高于原疏水多孔淀粉,而下层淀粉的取代度很低,只有0.005左右,表明OSA与淀粉颗粒的反应并不均匀,部分淀粉颗粒未与OSA发生反应。疏水多孔淀粉颗粒OS基团取代度是影响淀粉吸油性能的关键因素,上层淀粉较下层淀粉的吸油性能更好,主要原因在于OS基团更多地分布在上层淀粉颗粒的表面,而在下层淀粉颗粒的内部分布更多。4、对制备的疏水多孔淀粉进行吸油性能测试,包括不同油品的吸油率、油水选择性、保油性能等,并且探索了不同油层厚度对吸油率的影响,所制备的疏水改性淀粉对玉米油、机油和柴油的吸附性能优异,分别为80.4%,52.3%和41.9%。在油水体系中,疏水多孔淀粉的吸水率很小,只有6%左右,表现出很好的油水选择性能,而且在低速离心下不会漏油,保油性能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