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徐宝山出生于1860年代,在这个大动荡的背景下,徐宝山过着底层百姓的生活。在青少年时期,曾弃学混迹江湖,身强力壮,犯案逃亡后,流亡他乡。先是在扬州追随孙七从事贩私盐活动,加入青帮;后来自立门户在十二圩独立发展,成为两淮一带颇有影响的盐枭;徐宝山以武装为后盾贩运私盐,获得高额利润,势力发展迅速,成立“春宝山堂”,又使其成为推动青、红帮合流的第一人;北方义和团运动兴起时,徐宝山的帮会与土匪活动,让东南地区的当权者颇为恐惧,两江总督刘坤一招安了徐宝山;招抚后的徐宝山,竭力帮助清朝当局控制地方治安,成了清政府镇压会党、维护社会治安的得力工具;由匪而官,在他的势力范围内,原本匪徒林立的江淮地区,一片“安定”;在辛亥革命前夜,由于徐宝山在维持地方治安中有功,深得地方当局的信任,两江总督张人骏为了防止革命,升他为巡防营统领,负责江北的防务,从而成为一支实力相当的地方武装,称霸一方;随着革命形势急转直下,徐宝山在革命党人的影响下,倾向革命党人一边,在推动了江苏光复上做了重大的贡献,徐宝山官至扬州军政分府都督,并被任命为北伐第二军军长,这样曾经的一个贩私盐的帮会武装经过辛亥革命后成为了国民革命正规军;民国初年,在南北势力角逐中,革命党与袁世凯都企图拉拢徐宝山,最终徐宝山投向袁世凯;由于叛离了革命道路,徐宝山最后被革命党人暗杀而死。本文分四章对徐宝山的一生主要经历进行述评。第一章主要记述徐宝山的早年时期,这是他一生事业的酝酿期。主要介绍他所出生的时代背景,在中国一步一步地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中,社会动荡、民不聊生;此外徐宝山的家乡镇江,也是较早与帝国主义进行通商的城市,自然经济解体较早,产生了大量无业、失业游民,这些因素是促成徐宝山由游民走上会匪之路的大背景。分析徐宝山早年混迹社会情况从而展示其所处的新旧交织的成长环境。第二章主要评述辛亥革命前的徐宝山,是其结识政治舞台时期。游民徐宝山因犯案逃避清廷的捉拿,而落脚扬州,入青帮,开始了贩私盐的生涯。勇夺地盘,并与泰州地区红帮首领联合成立“春宝山堂”,促成青红帮合流,成为两淮地区影响重大的会党、土匪武装集团首领。随着北方义和团的兴起,徐宝山集团在两淮地区的异动,引起清廷的重视,最终徐宝山接受了清廷的招安,成为清廷镇压会党的工具。此后徐宝山对清廷“尽忠厥责”,但由于其会党出身,始终得不到清廷的重用。本章结合时代、地域因素阐述徐宝山由匪而官,以及其个人的抉择与取舍,正是本章所揭示的其与政治之间的微妙关系。第三章主要介绍辛亥革命时的徐宝山,这一时期是他反正参加革命志得意满时期。武昌起义后,各地纷纷响应革命。资产阶级革命党人拉拢徐宝山,在巨大的盐业利润的诱惑下,他和资产阶级革命党人达成协议,反正参加革命,助镇江光复。后徐宝山顺应时势,先后光复了扬州、泰州、盐城、东台、兴化等地,在南京光复中也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在这一时期他的势力也不断壮大,成为苏北一带影响巨大的武装集团。本章着重阐述徐宝山参加辛亥革命时的具体社会活动。第四章主要描写民国时期的徐宝山,是他人生陨落时期。这一时期由辛亥功臣变为共和死敌,从积极拥护革命走上背离革命之路;从拥护孙中山谴责袁世凯到反对孙中山投机袁世凯;从参加北伐到取消扬州军政分府,与革命党公开为敌,成为革命党人的畔脚石;最终被革命党人暗杀而死。本章主要探讨徐宝山辛亥革命中徐宝山角色的变化,从而客观展现辛亥革命中多种力量的角逐。最后是结束语,从徐宝山所生活的整个时代的背景来简论其一生的轨迹。有功也有过,早年他好急公好义、打抱不平;他兴修水利、力办平粜、赈济救灾,从事慈善事业;兴办女学,改良风气推动江苏的光复。但早期投身帮会,有过焚抢劫夺行为;以及投机袁世凯遏制革命党的势力等,应该如实评价徐宝山的功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