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戏台作为古代观演建筑,是重要的音乐文物,有其独特的历史价值、文物价值和科学价值。受王国维先生二重证法的影响,上世纪80年代戏曲史学界开始了以戏曲文物与文献记载相互印证的研究,此后随着建筑界乃至声学界学者的加入,引发出学界著名的“设瓮助声”的争论,以分别代表中西不同“设瓮助声”文化的中科院声学所的马大猷院士和同济大学王季卿教授为代表。争论的焦点首先是有无相关实例遗存或实物发现。随着山西大学古戏台声学项目组墙上设瓮实物的新发现,以及其研究成果在科学技术史界顶级期刊《自然科学史研究》和光明日报理论版的刊登,关于古戏台“设腔助声”技术的研究备受关注,渐成学界研究热点。明代所有设腔技术都是源自山西,清代,山西戏台建造随戏曲繁荣而广泛发展,于大江南北都有众多传播和沿革,那么在清代,平定州有没有作为官道、要道对戏台建造术进行过传播?针对目前戏台挖掘的诸多不足之处,平定州戏台的研究究竟能解决什么问题,能给我们什么启发?《中国戏曲文物志》载“设瓮助声”技术在北京、江苏、广西等地的古戏台都有应用。清代平定州位于山西腹地太原东出井陉口通往石家庄的官道之上,也是山西与外界经济文化交流的必经之地,该地“设腔助声”技术流传怎样?当时的戏台建造术与当地本土文化融合后又会有怎样的表现形式?于此,本论文基于大量实地田野考察,对清代平定州所辖区域进行了全面调研(其中包括对尚未被音乐界、声学界整理和研究的平定、寿阳、昔阳三县区内古戏台进行的详细调查),这其中最为重要的发现是平定西郊村“设瓮助声”实例,惜于1975年被拆除;还发现有几例“后台设洞”的古戏台。值得一提的是,本文新发现了掌握设瓮技术的哲匠群体,并对其声学技术进行了详细调查与考证。对于设腔助声技术产生的技术语境,本文也做了详尽分析。需要说明的是,本文基于戏台形制结构将影响声音效果的声学构件逐一解构,细致并深化分析了其声学功能及特性,之后又以实例对其给予了综合分析说明。本论文包括绪论、主体和附录三部分,其中第二章到第五章为文章的主体部分。第一章为绪论,主要阐述本文写作的缘由、研究内容和思路、观点及创新等等。第二章旨在梳理清代平定州古戏台的建筑特征和分布状况,对其影响声音的建筑构件之建筑特征进行解构分析。第三章主要从声学角度对古戏台构件进行解构并作声学分析,具体将其解构为山墙、台顶、八字音壁及不同形式的共鸣空腔。第四章按照古戏台声学分类方法重点从混响型古戏台、共振型古戏台两个类型为出发点,结合典型声学古戏台实例对清代平定州戏台建造技术进行了分析。第五章对平定州古戏台声学技术的传承及影响进行了梳理,特别是对当地民间哲匠在设腔助声技术领域的再创造进行了介绍与分析。这一章节作为本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之附录,由于与“平定州古戏台”主题似有些时间距离,且与文章的章节设置逻辑相左,故只能屈从附后,以说明本文调研的“设腔助声”技术传承的人证及其亟待保护的生存状态。由于学科跨度大,对建筑学乃至一些声学术语的内涵理解不到位、把握不准确的错误在所难免,恳请专家学者海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