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类的每个历史时期都有孩子的存在,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孩子到底是怎样一种存在,大人是如何看待孩子的、大人又应该如何去看待孩子,即人们的儿童观问题,却众说纷纭,而每个历史时代对这个问题更是有着其各自不同的解读方式。现在已有诸多日本学者开始关注孩子,甚至有学者提出创建一门专门的“儿童学”。然而,在儿童观问题方面,学者们把目光较多地放在了日本江户时期以及近现代,对于日本古代关注的却不是很多。实际上,在日本古代,儿童观已经有了丰富的展现,很多儿童观在这一历史时期已经产生或者萌芽,且不断为后世传承,对日本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研究这一时段的儿童观,对于全面认识日本儿童观的发展演变和重新建构当代新的儿童观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本论文即为意在于此的初步尝试。本论文综合运用文学、史学等多种古代典籍资料,将考察时间范围设定为日本古代,即奈良、平安时期,采用文献分析、归纳分类,比较研究的方法,考察古代f=1本的儿童观的样态。本论文由“绪论”“本论”“结论”三部分构成。绪论部分介绍了本论文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研究意义,并对先行研究进行了梳理、归类和分析。本论部分由四章构成,每一章集中论述一种儿童观类型。 结论部分对全文内容进行了全面总结。第一章论述视子如宝,热爱孩子的儿童观。通过对《万叶集》的和歌、《今昔物语集》的说话和《枕草子》的散文段落等文学作品的分析,可以看出日本古代父母对孩子十分疼爱,视若珍宝;虽然当时婴幼儿死亡率很高,但对于不幸夭折的孩子,父母不是习以为常、漠不关心,而是痛伤其逝,关心依旧;而从诸多文学作品的描写中亦可以看出当时人们普遍对孩子十分关注,甚至会把孩子当做美的鉴赏对象来喜爱。第二章论述视儿童为清净无垢、与神联系密切的存在,认为儿童容易被神灵附体的儿童观。通过对《延历仪式帐》、《贞观仪式》、《延喜式》和《中右记》等史料的分析可以发现,日本古代设置了大物忌、造酒童女、马长童、一物和户座等很多儿童从事的神职工作或神事角色。这可以说是此种儿童观的显著表现形式。由始至终,这些工作都带有浓厚的神圣性质,而孩童则被认为是从事这些工作的最佳人选。后来这种观念从神事活动扩展到了日常生活中,从而对普通孩子的生活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第三章论述认为孩子应该孝顺的儿童观。如《九历》和《紫式部日记》等相关史料和《日本灵异记》等文学作品反映的那样,在日本奈良和平安时期,上至皇室贵族,下至平民百姓,都逐渐开始接受孝的思想。《日本灵异记》和《今昔物语集》作为当时影响广泛的说话集,里面收录了很多孝子故事和不孝故事,从中可以看出,当时人们要求孩子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认为在饮食起居上孩子应当照顾父母,父母受苦受难的话孩子应该帮助解救父母,精神层面上孩子则应该尊敬父母。可以说,在这一时期,人们的儿童观中开始增加了孝的理念和要求。第四章论述认为孩子是不断成长发展的,且其成长过程可以细致划分为很多阶段的儿童观。通过律令制的相关法规以及古代户籍的记录可见,在日本古代,儿童期的观念已经存在,且儿童期被进一步划分为数个更小的成长阶段。儿童在权利、义务和刑事上也被特殊对待。另一方面,根据《紫式部日记》、《贞信公记》、《小右记》和《日本记略》等史料的记载可知,当时在儿童成长的每个细小阶段的节点都会郑重举行人生礼仪。出生后的第一年,礼仪最为频繁,可以说是以日为单位关注和守护儿童的成长。人生礼仪的时间间隔逐渐加大,然而参与人员众多这一点却是变化不多。可见,当时对儿童的成长及其发展阶段的认识,不但明确且具有一定的普遍性。通过上述分析可见,很多后世的儿童观在此历史阶段已经产生或者出现了萌芽,日本古代的儿童观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呈现了多元化的样态。对这一时期日本儿童观的研究还有很大发展空间,比如,其与时代背景的关联、与中国儿童观的比较等问题尚有待进一步考察,吸引我们继续深入探究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