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经济开放的国家,跨国外资银行是东道国银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进入东道国的程度是东道国银行业发展变动的一大动因。2006年外资银行全面进入中国,中国银行业进入全面竞争的新时期。入世前,中资银行在中国处于金融完全垄断地位。外资银行的进入是否动摇了中资银行的垄断地位呢?是否对中资银行的经营管理、盈利和抗风险能力带来了影响呢?面对“狼来了”,中资银行又该如何面对?在此之前,国内学者对该议题的研究,理论上多是从分析我国经济政策和我国发布的银行业相关准入准则来研究该议题,而以往实证方面的研究,实证内容都较为单一,并没有将中资、外资银行的现实经营数据呈列出来进行对比,实证也没有将银行按性质分类来分别进行分析。该文章首先采用一般性分析方法,通过对比中资、在华外资银行在较长期间内机构数量、从业人员数量、资产、负债、税后利润、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不良余额和不良贷款率的数据状况,分析中资、外资银行的经营绩效情况;随后采用固定效应下GLS法,通过整理,将我国5家大型国有商业银行、9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在华外资银行1997-2013年的经营数据进行面板回归,实证研究外资银行进入程度与我国大型国有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经营水平、抗风险能力和盈利能力的经营变动关系。结果显示,外资银行进入程度对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水平(选用费用率来表示)、抗风险能力(选用呆账准备金率表示)有显著的正面影响,与反映盈利能力的非贷款收益率呈现反向变动关系,对利差收益率和税前收益率影响不够显著。最后,文章结合现实情况分析上述结果的成因,从控制经营风险、增加经营收益和降低经营成本三个方面出发,提出增强我国商业银行风险防范能力、加速发展我国商业银行非贷款业务、合理布局营业网点、加强中外银行互利合作、确保海外稳健扩张五个方面的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