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三国时期的校事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15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国时期,社会和政治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首先,社会矛盾重重,专制皇权受到极为严峻地挑战,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也比较复杂。孙吴统治后期,陆续发生了暨艳案、诸葛恪事件等,反映了君权与相权、淮泗集团和江东大族之间的矛盾。其次,由于世族地主对社会、政治的控制和垄断,政治制度逐渐“门阀化”。这是中国历史特有的现象,也是这一时期最大的政治特点。随着政治、社会环境的变化,常规监察系统及其各组成要素也随之发生了一些变化,御史台等监察机构的作用削弱了。在常规监察机构无法正常履行其监察职能或朝官监察不能达到其政治目的情况下,封建君主开始在传统监察之外设立特别监察官吏。三国时期,由于当时特定的政治和历史条件,监察领域出现了特务性质的监察官,即魏、吴的“校事”,本文试图追索出现这种现象的历史原因,并深入探讨特务性质的监察机制,在此基础上分析其监察活动的特征,讨论其利弊得失。“特务”是近现代才出现的名词。20世纪上半期,国民党政府为维护法西斯独裁统治,建立了中统和军统等特务组织,派出大量特务或明或暗地残害异己分子和进步人士。史学家吕思勉说过:“所谓特务,并不是近代才有,在距今二千多年前,就早有了”,历史事实正是如此。三国时期,出现了初级形态的特务,不过那时是以监察官的面貌出现。校事地位较低,但其诞生之际便打上了天子亲信和军司的烙印。校事在初设时只是一种适应战事监察的职务,转而被引入朝中后,便成为凌驾于百官之上的特殊监察官,职掌甚至超越了其它所有的监察官。他们能轻易地“奏按丞相”,又有深入督察行政的权力。校事没有正式机构,不受法律的约束,又因是君主的亲信而具有法外行使权力的可能,因此在维护法律的同时又难免破坏法律。在魏、吴两国的皇权对门阀势力尚能保持优势并对校事检御有方时,世家大族惮于皇威,敢怒而不敢言,校事也未造成太大的危害,但这一平衡完全维系于皇权。在魏、吴统治后期,皇权衰落,门阀士族势力重新抬头,校事也随之取消。校事的兴废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世家大族争夺政治权力的矛盾和斗争,以及他们之间力量的此消彼长。由于曹魏和孙吴的政权特点和矛盾的不同,校事所发挥的作用和掌握的权力也明显地不同。魏、吴两国对拥有强大宗族势力的门阀官僚集团施行一种特务统治,最终并没有取得成功。依赖这种形式发挥监察作用,必然要导致国家机器运转的恶性循环,瓦解统治集团的凝聚力,最终必遭唾弃,这是封建社会特务统治的共同命运。校事对当时的社会是利弊并存,对其监察效果要从时代背景分析,这样才可以做出较为公允的评价。
其他文献
进展性卒中发病率为卒中患者的 30 %左右 ,致残率、死亡率较一般卒中为高 ,是影响病人预后的重要原因之一 ,也是脑血管病治疗中的难点。本文简单介绍了进展性卒中的主要危险
司法价值取向对司法实务运行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在建构司法运行机制的过程中,要充分重视司法价值的导向功能。以未成年人民事案件的受案范围为研究对象,考察未成年人司法制度
当今世界,全球化的进程日益推进,各国的经济、政治、科技和社会等紧密联系在一起,警务也随之不断变革。在"全球化转型"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深入探讨警务体制转型的方方面面。基
噪声是衡量吸尘器研制水平的重要标志。本文从频率分析的角度剖析了吸尘器噪声的组成情况,讨论了各噪声成分的产生根源和传播路径,分析了吸尘器噪声的主要影响因素并进行了试
本文针对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如何培养高素质的经济学专业"精品人才",形成自身的特色这一问题进行了研究和实践,提出了我校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确立应坚持的基础原则,设计
<正>众所周知,在血液凝固过程中,纤维蛋白单体或中间聚体在XⅢa作用下,形成交联纤维蛋白,后者进一步受纤溶酶作用发生降解,形成D-二聚体(D-Dimer)。实验表明,D一二聚体与血液
<正>2004年岁末,各个媒体用年终特刊给我们勾画了一个随处可见选举情怀、经济狂欢和恐怖悲歌的世界,热烈而积极的新闻人进而向我们指出,这个世界在
期刊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发自内心地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时间真正阅读文本,才能引燃学生思维的火花,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抛却功利心,耐得课堂暂时的冷清,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情感、
<正>2012年秋,江苏省南通市举办了"同题竞技"的优课评比活动,比赛的课题为"数列的概念",十多名青年数学教师登台献艺.观摩这次活动,笔者感慨良多.高中数学教师普遍认为"数列
美国的三权分立制度是1787年联邦宪法的一项重要内容,是美国政治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三权分立是指把国家权力分为立法权、行政权与司法权,三权分工、相互独立、相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