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海上风电是我国新能源发展的重点,我国海上风能资源丰富,但是复杂的海洋环境会影响海上风电基础的稳定性,尤其对于应用最为广泛的单桩基础,在水流和波浪作用下基础周围的冲刷问题,严重威胁海上风电的安全运行。本文通过物理模型试验,模拟了单向流、波浪和波流耦合条件下单桩基础的局部冲刷,以及抛石、软体排、仿生水草和蜂巢等四种冲刷防护措施下的单桩局部冲刷。并用FLOW-3D建立了三维数值水池,模拟了单向流作用下单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海上风电是我国新能源发展的重点,我国海上风能资源丰富,但是复杂的海洋环境会影响海上风电基础的稳定性,尤其对于应用最为广泛的单桩基础,在水流和波浪作用下基础周围的冲刷问题,严重威胁海上风电的安全运行。本文通过物理模型试验,模拟了单向流、波浪和波流耦合条件下单桩基础的局部冲刷,以及抛石、软体排、仿生水草和蜂巢等四种冲刷防护措施下的单桩局部冲刷。并用FLOW-3D建立了三维数值水池,模拟了单向流作用下单桩基础周围局部冲刷及抛石防护、软体排防护措施下的局部冲刷。本文的结论如下:(1)通过系列比尺试验,成功预测了单桩基础在单向流、波浪和波流耦合作用下的最大冲刷深度。(2)采用抛石和软体排防护措施进行单桩基础周围的防冲刷试验研究。认为:抛石抛放时间对于防护效果有着重要影响,抛石粒径的搭配也对防护效果有着明显的影响,“上大下小”方案的防护效果最佳;矩形软体排防护对单桩局部冲刷的防护效果明显,圆形软体排能有效地减弱了矩形软体排在四角位置处冲刷明显的缺点。(3)创新性地进行了仿生水草防冲刷的试验研究,研究发现:仿生水草防护相比于其它防护方案具有促淤的功能,同时发现叶片的宽度对冲刷结果有着直接影响,叶片越宽防护效果越好。同时提出了新型蜂巢结构防冲刷方案,通过不同尺寸格室的防护效果对比,发现格室更密的蜂巢具有良好的防护效果,同时蜂巢格室具有生态友好的特性。(4)基于FLOW-3D软件建立的三维数值水槽,模拟1:34比尺条件下单桩基础周围冲刷,抛石防护、软体排防护和蜂巢防护结果,模拟结果与物理模型试验结果吻合良好,说明建立的数学模型能够进行结构物周围局部冲刷的模拟研究。
其他文献
随着国家海洋开发战略的不断推进,水声传感器网络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并且被应用到了多个领域,同时该技术也面临一定的挑战。在水声传感器网络体系中,传感器节点多是配置能量有限的电池,且其多被放置于水下较深区域,更换起来成本较高,因此提高节点的能量利用率具有重要意义。水下传感器节点多随机分布于广阔水域,和水面SINK节点之间距离较大,因此常采用多跳路由的方式实现数据自底向上传输,导致上层节点具有较大的能量
煤层气与煤是同源同体、不同物相的共伴生矿产,两者的开采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如何利用煤矿采掘活动的影响,提高影响区内单井产量,促进区域煤层气高效排采,对实现煤与煤层气资源协同开采,保障矿井安全生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我国煤层气勘探开发较为活跃的沁水盆地南部樊庄北区块为例,在搜集区块及其相邻矿井-胡底矿采掘资料、地面煤层气井抽采资料的基础上,总结出了矿井采掘与煤层气井生产的时空规律,通过ABAQ
大地电磁测深是利用天然的电磁场作为场源用于研究地球内部的电性结构的重要手段。由于大地电磁测深法工作效率高、成本较低、施工方便,并且拥有较高的分辨率已经应用于各种资源的勘探之中,如地热、水资源、矿产资源、石油天然气等。目前随着大地电磁理论研究的深入,许多新的问题已经出现,因此需要解决和完善,而这些问题涉及了正演数值模拟和反演算法的研究。本文主要讨论了一维、二维的正演数值模拟和混合智能算法的正则化反演
钢-UHPC组合桥面板是用于正交异性钢桥面板的一种新型桥面铺装,它能有效地减少正交异性钢桥面板的桥面铺装病害和焊缝疲劳裂纹。承受钢顶板与UHPC层之间切应力的栓钉是影响组合桥面板抗弯刚度的重要构件。本文分别基于子模型评估钢-UHPC组合桥面板栓钉剪切强度和基于一个高效断裂力学模型研究栓钉的抗剪疲劳性能,主要研究内容与成果如下:(1)建立计算钢-UHPC组合桥面板层间切应力的子模型。以天津海河大桥为
随着互联网信息化的高速发展,云计算、大数据、边缘计算等重要技术在各个领域中不断呈现,互联网业务主体逐渐向信息内容服务转变。同时,传统TCP/IP互联网通信模式逐渐暴露出IP地址空间耗尽、安全性等问题。在此背景下,一种支持内容共享、面向信息内容服务的新型网络架构——命名数据网应运而生。然而,命名数据网各研究领域仍存在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和挑战,特别是其内容路由器转发平面中转发信息的有效聚合、名称数据
峰峰矿区大规模煤炭资源开采和矿井长期、持续疏排水,诱发了采动区及周边地面的沉降,对矿区范围内城乡建设规划和区域生态环境产生了显著的负面影响。因此,掌握一定时期矿区广域地面沉陷状况不仅能够避免矿井采掘活动产生的地质及其次生灾害,也能为煤矿塌陷区作建设用地以及矿区远景规划提供有价值的技术参考。论文采用现场监测、理论分析和SAR数据反演相结合的综合研究手段和方法,开展了基于D-In SAR和SBAS-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