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言 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是指原发性非外伤性的脑实质内出血,占全部脑卒中的10%~20%,具有较高的病死率和致残率。针对ICH神经保护剂的研究和文献报道明显少于缺血性卒中。临床上除了甘露醇等脱水剂外,尚无针对ICH的脑保护剂。外科血肿清除术的疗效是否优于内科治疗在循证医学上尚无定论。鉴于脑出血导致的病残给社会造成沉重的负担,脑出血的脑保护剂研究迫在眉睫。 脑出血后脑内血肿周围组织出现急性炎症反应。有研究表明该炎症反应的程度要比脑缺血时出现的炎症反应更强烈和广泛。从而,炎症成为脑出血神经保护的靶目标。最近,腺苷受体A2a被证实是组织发生炎症时机体启动生理性负反馈途径的主要成分。人工合成的腺苷受体A2a激动剂作为新颖的抗炎药物已进入临床前期试验,如用于治疗过敏诱发的炎症、缺血—再灌注损伤、败血症和自主性免疫疾病。但能否将其用于脑出血的治疗,仅见于国外个别动物实验报道。本课题就此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探索。 第一部分 大鼠自发性脑内血肿模型的建立和行为学观察 目的:建立可重复、稳定的大鼠自发性脑内血肿模型。在此基础上,选用合适的行为学评价体系对模型复制出的行为障碍进行观察。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两组;一组为脑出血组,取大鼠右侧股动脉血100 ul经立体定向注入右基底节区制成自发性脑内血肿模型;另一组为假手术组即在同一靶点注射生理盐水100ul。采用前肢评分(Forelimb Placing Test)和转身评分(Corner Turn Test)结合,观察两组在1、3、7天时行为学变化。此外,观察术后1天脑标本的大体病理和切片的组织学特点。结果:脑出血组在1、3、7天时出现不同程度的行为学障碍,表现为肢体活动的不对称:刺激左侧触须后左侧前肢/爪快速朝邻近桌面伸置的动作明显减少或消失;在前进遇到障碍物时转身过程中,向右侧空间摸索和转身的倾向和次数明显较对侧增多。这些行为障碍在第1天即出现,至少持续到第3天,在第7天时不完全性缓解。大体标本病理示基底节血肿形态固定,仅1例(1/10)破入脑室;镜下可见脑内血肿周围水肿形成、组织坏死和炎症等病理改变。所有形成脑内血肿的大鼠均有上述行为学异常。假手术组无上述现象。结论:立体定向将自体动脉血100 ul注入基底节是形成自发性脑内血肿大鼠模型的常用有效方法,具有简单、易行、重复性好等优点,可适用于本研究系列。前肢和转身行为的评价方法能连续监测和定量地反映出该模型表现出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