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的制备生物活性玻璃(Bioactive glass, BG)为高温熔融法,现在已经扩展到溶胶-凝胶法、水热法、模板法等,利用这些新方法可以制备生物活性活性玻璃粉体、介孔生物活性玻璃、生物活性玻璃纤维等新型生物活性玻璃,这些新型生物活性材料有着一些更优良的性能,如材料的化学均匀性可达分子级别,并具有纳米介孔结构、巨大的比表面积以及较高的化学活性和吸附特性等。传统高温熔融法制备的具有代表性的生物活性玻璃为45S5,其化学组成为:SiO245 %,Na2O 4.5 %,CaO 24.5% ,P2O5 6 %(wt%),该生物活性玻璃在创面修复领域已经有了很好的应用,但是溶胶-凝胶生物活性玻璃(Sol-gel bioactive glass, SGBG)和纳米生物活性玻璃(Nanoscale bioactive glass, NBG)等新型生物活性玻璃在这方面的研究比较少。本课题就生物活性玻璃制备方法中的模板法出发,致力于新型生物活性玻璃材料的合成及其在创面修复中的应用研究,并探讨其机理。本研究采用溶胶-凝胶共沉淀法、结合冷冻干燥技术制备了颗粒尺寸在纳米级的生物活性玻璃NBG,研究了加入分散剂聚乙二醇(PEG-10000)对生物活性玻璃颗粒的分散性能、微观形貌和生物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没有加入PEG制得的NBG颗粒呈现不规则形态,粒径小于50 nm,加有PEG的NBG颗粒形状趋于规则的球形,分散性大大提高,颗粒粒径在40~100 nm,而且加入PEG的浓度越高,制备的NBG颗粒粒径越小。通过比较NBG与溶胶-凝胶生物活性玻璃SGBG在模拟人体体液(Simulated body fluid, SBF)中的表面矿化研究,发现NBG比SGBG有更高的生物活性。本课题还研究了SGBG、NBG、45S5修复糖尿病大鼠模型溃疡的情况,研究结果表明:①生物活性玻璃能促进糖尿病大鼠创面的愈合,提高其愈合速度。②在促进难愈创面的愈合方面,SGBG和NBG比45S5更加快速有效,创面愈合所需时间更短,SGBG和NBG相比效果相差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