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对颅内未破裂动脉瘤破裂风险的评估,从诊断为颅内未破裂动脉瘤的患者群体中区分出低破裂风险的患者,从而选择最合理的治疗方式。方法:收集2012-2017年间我院收治的且至少有过一次随访复查经历的颅内动脉瘤患者共528例,患者(n=528)分为4组:(1)稳定UIA(S);(2)生长UIA(G);(3)立即手术治疗的UIA(T);(4)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 SAH)。其中稳定UIA(S组)和生长UIA(G组)合并为随访UIA组(F组),立即手术治疗的UIA(T组)和a SAH组被合并为高风险的破裂组(H组)。对于纳入研究的动脉瘤患者,记录基本的人口学信息(如出生地、性别、年龄等)、高血压史(收缩压>140 mm Hg)、SAH史、吸烟史、药物依赖情况、动脉瘤相关情况等。根据Philippe Bijlenga,MD,Ph D提出的一项关于颅内未破裂动脉瘤破裂风险评估的PHASES评分对每一个入组患者进行分析并分别计算其评分,并计算得到每组病人的PHASES评分均值,所有患者组间的总体统计学差异用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p值小于0.05者被认为具有统计学意义。通过比较各个组的患者其PHASES评分来评估未破裂动脉瘤的破裂风险,并分析该PHASES评分对颅内未破裂动脉瘤选择随访或立即治疗的决策支持能力。结果:该528例患者中未破裂动脉瘤患者214例(40%),破裂患者314例(60%);平均动脉瘤大小为6.4mm;56%的动脉瘤直径<7mm,28%的动脉瘤直径在7~12mm之间;动脉瘤最大直径>13mm的患者占所有动脉瘤患者总数的16%。该528例患者中动脉瘤最常见的部位是颈内动脉和大脑中动脉,其次是大脑前动脉和前交通部位。后循环的动脉瘤相对发生率相对较低。其中S、G、T、a SAH组平均动脉瘤直径为(2.5mm、3.9mm、7.1mm、8.2mm)。其中位于前、后交通部位的动脉瘤的动脉瘤,更倾向于积极治疗(93%)。而位于颈内动脉的动脉瘤患者则更倾向于保持稳定。S组病人数量为98例,其PHASES评分均值为1.33;G组病人数量为46例,其PHASES评分均值为2.71;T组病人数量为70例,其PHASES评分均值为6.68;aSAH组病人数量为314例,其PHASES评分均值为7.55;F组的大多数患者的得分在1到4之间,而H组的大多数患者分数在4到8之间。所有患者组间的总体统计学差异用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p值小于0.05者被认为具有统计学意义。各组患者的中位数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可认为有显著性差异。随访组(F组)患者的平均得分小于3分;高风险破裂组(H组)患者的平均得分则大于6分;高风险破裂组(H组)的UIA患者的PHASES评分均值显着高于随访组(F组)UIA患者。结论:基于对颅内未破裂动脉瘤破裂因素的分析,PHASES评分≤3分的患者更有观察的价值与意义,而得分≥4分的患者更应该被考虑进行手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