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本研究主要是建立梅毒螺旋体菌株接种到兔睾丸内进行增殖、分离和传代的实验方法。以此方法分离梅毒螺旋体临床菌株,并按arp、tpr基因分型系统对所分离的临床菌株进行基因型的鉴定及对梅毒螺旋体阿奇霉素耐药相关基因23SrRNA基因A2058G、A2059G突变位点检测。 方法: 1.Nichols菌株接种、传代:将冻存的梅毒螺旋体Nichols菌株复苏后(0.5×107个/睾丸)接种于新西兰兔的睾丸内,动态监测兔血清TPPA、RPR滴度变化,观察睾丸肿胀程度。在RPR快速上升及睾丸肿胀时,将兔处死分离,从睾丸分离梅毒螺旋体。分离得到的新鲜梅毒螺旋体Nichols菌株,按0.5×107个/睾丸进一步接种兔睾丸内;另一部分梅毒螺旋体冻存后,仍按0.5×107个/睾丸接种兔睾丸内,同上述方法继续检测梅毒螺旋体在兔睾丸内的扩增情况,建立梅毒螺旋体Nichols菌株在新西兰兔睾丸内的传代方法; 2.梅毒螺旋体临床菌株的分离、接种和传代:在2014年04月至12月期间,从上海市皮肤病医院性病科我们获得了10例早期梅毒患者可能含有梅毒螺旋体的标本(其中硬下疳来源2份、扁平湿疣来源6份、脑脊液来源1份、淋巴结来源1份)。将收集的新鲜皮损渗出物接种至新西兰兔睾丸内,按建立的梅毒螺旋体Nichols菌株接种传代的方法保存及传代临床菌株。 3.梅毒螺旋体临床菌株基因型鉴定:使用QIAamp DNA Mini Kit试剂盒抽提采集的临床标本中的梅毒螺旋体DNA,以普通PCR扩增arp基因,巣式PCR技术扩增tpr、23S rRNA基因。以MseI限制性内切酶tpr基因扩增产物、以BsaⅠ及MboⅡ酶切23S rRNA基因扩增产物。结合PCR及酶切结果,分析各菌株arp、tpr的分子分型特征及对阿奇霉素的敏感性。 结果: 1.梅毒螺旋体Nichols菌株接种后,兔睾丸出现红肿、胀大,局部大量炎症细胞浸润;复苏梅毒螺旋体Nichols菌株接种平均5天兔血清TPPA转阳,平均7天血清RPR转阳;直接传代Nichols菌株接种平均6天兔血清TPPA转阳,平均10.3天血清RPR转阳。提示:Nichols菌株在兔睾丸内能稳定扩增和传代。 2.我们成功分离了10株梅毒螺旋体临床菌株,梅毒患者来源的标本接种到兔睾丸,20.9±11.5天出现兔血清TPPA阳性,29.3±11.9天兔血清RPR阳性,接种睾丸肿大,局部出现炎症反应。我们进一步将获得临床菌株进行传代,6.4±4.5天出现兔血清TPPA阳性,13.8±5.5天兔血清RPR阳性。提示:通过接种兔睾丸的方法能成功分离梅毒螺旋体临床菌株并能稳定传代,但各株临床菌株在兔体内的扩增及反应差异明显。 3.我们依据arp、tpr基因分型系统成鉴定了5株梅毒螺旋体临床菌株,其基因型均为14d;23SrRNA基因中都均A2058G点突变,而无A2059G点突变。 结论: 1.通过兔睾丸接种的方法,梅毒螺旋体Nichols菌株在兔睾丸内能扩增、并能通过此方法进行传代; 2.通过兔睾丸接种的方法,能成功的分离5株梅毒螺旋体临床株; 3.分离的5株梅毒螺旋体临床菌株均为14d基因型,提示本地区的梅毒螺旋体菌株可能以14d为主; 4.分离的5株梅毒螺旋体临床菌株均为23S rRNA基因中A2058G突变,提示均为阿奇霉素耐药耐药菌株,并且A2058G突变可能是阿奇霉素耐药的主要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