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与庙堂的融合与疏离——赵树理小说创作与解放区文学关系浅析

来源 :华中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ohuo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赵树理的创作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四十年代解放区特殊的文学环境把赵树理变成一个时代的文学先锋,解放区需要赵树理,赵树理离不开解放区。赵树理与解放区的人民群众尤其是农民有着最密切、最深刻的血肉般的精神联系。赵树理本人可以说是一个地道的有文化的解放区农民,不仅有着农民的生活习惯,更有着农民的思想气质。赵树理在精神上与农民是相通的。赵树理是解放区土生土长的作家,做一个摆文摊的作家,为解放区千千万万文化层次很低(文盲或半文盲)的农民写作是他的文学理想,当赵树理以《小二黑结婚》等小说在解放区文坛暂露头角时,引起了当时作为解放区文艺政策发言人的评论家周扬的注意,被阐释为是最能体现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所提出的文艺路线的作家,是40年代解放区文学的代表。的确,赵树理的小说创作浸染了解放区黄土地的神韵,他的以民间文学为创作基础、以大众化为创作风尚的小说式样顺应了解放区大众化的文艺方向。当人们把赵树理看作是解放区文学的典范时,却又发现赵树理与解放区文学又存在一系列的矛盾。   本文重新分析赵树理与解放区文学的关系,认为赵树理的创作与解放区文学在表层上是暗合的,但在精神实质上又是疏离的,以民间立场为创作指向的赵树理与庙堂文学实际上是不可能真正融合的。本文着重从文摊理想与革命话语的融合与疏离、文学形式内容与政治时势需求的重合与断裂、民本立场与官本立场的纠葛与矛盾三个层面上来分析赵树理与解放区文学的关系,给长期以来纠缠难辩的两者关系作一个真实的还原。
其他文献
同种药不同批号也可能过敏  为什么会出现诸如巴蒂斯塔这样,之前吃过的不过敏的药物突然过敏了呢?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药剂科主任菅灵燕说:药物过敏既和药有关系,也和人的状态有关系。  药物方面,比如头孢类药物,它属于青霉素,并不是说之前用过青霉素类药物不过敏,就永远不过敏了。药物的过敏反应与药物的化学性质改变相关,这种改变所带来新的杂质可与药物的原半抗原分子结合成全抗原分子,使原来不过敏的药物因其
生活中,不少家长在宝宝腹泻、便秘、积食、过敏的时候,常会给他吃一些益生菌制剂,以补充肠道内的有益菌,从而促进疾病更好更快地缓解。有些家长甚至在宝宝一切正常的情况下,给他常规服用益生菌制剂,以期望能增强宝宝肠道的抵抗力。如果去孕婴店,一些销售人员也会建议家长给宝宝长期服用益生菌制剂,说它能提高宝宝的免疫力,让宝宝少生病。  在不少家长眼中,益生菌似乎成了有病治病、无病强身的灵丹妙药。其实,不能把益生
7岁女孩莹莹,感冒发热后厌食,就诊检查:肝功异常拟诊为“肝炎”,但血清病毒指标皆为阴性。  经治疗与休息半月后,肝功恢复正常,症状消失。医生追问后得知:患儿在感冒发热期间医生给服对乙酰氨基酚退热,又给服泰诺感冒片(含对乙酰氨基酚);家人又给患儿加服VC银翘片(含对乙酰氨基酚)。数个药品都含有对乙酰氨基酚,导致用药过量,遂诊断为药物性肝损害。  孩子生病,有些家长太着急,失去理智,一种药不见效马上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