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e thrombocytopenic,ITP)是儿童最常见的免疫性、出血性疾病之一,大多预后良好,有10%20%转变为慢性ITP或难治性ITP,可能与免疫功能持续紊乱有关。慢性ITP或难治性ITP治疗时间长,治疗反应差,病情易反复,出血风险大,生活质量严重下降,目前尚没有客观指标来预测ITP的转归情况。国内外多项研究根据ITP患者临床及常见实验室特征以预测其病程,分析影响儿童ITP的预后因素[1-3]。但关于T淋巴细胞相关细胞因子对儿童ITP病程及预后影响的研究较少,且在其预后中的作用及意义尚不清楚。目的1.通过流式细胞微球阵列(Cytometric bead array,CBA)技术检测ITP患者外周血细胞因子IL-2、IFN-γ、TNF、IL-4、IL-6、IL-10、IL-17A,分析其水平变化在儿童ITP临床转归中的意义。2.分析儿童ITP的临床特征,探讨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1.选取2016年07月至2017年12月于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儿内科治疗的108例资料完整并有随访记录的ITP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访结果评估患者疾病转归,并根据疾病转归情况分为3组,即新诊断ITP组、持续性ITP组、慢性ITP组。40例我院门诊体检儿童作为对照组。2.采用CBA技术检测实验组治疗前、慢性ITP患者治疗后12个月及对照组细胞因子IL-2、IFN-γ、TNF、IL-4、IL-6、IL-10、IL-17A水平,分析其与儿童ITP预后的关系。3.统计分析各组ITP患者的临床特征等相关数据。4.有关数据经SPSS 22.0统计软件分析。结果1.ITP患者临床特征分析108例ITP患者中新诊断、持续性、慢性ITP分别占62.0%、23.2%、14.8%,男女比例为1.3:1,年龄范围1156月,平均年龄(40.80±37.40)月。发病季节以春夏季居多,占67.6%;52.8%发病前46周有前驱病史;76.9%急性起病,23.1%慢性起病;有出血者90.7%,无出血者9.3%,其中干性出血者66.3%,湿性出血者33.7%;初诊血小板计数(PLT)范围为(185)×109/L,平均(22.75±21.24)×109/L,其中初诊PLT≤20×109/L者33.3%,初诊PLT≥20×109/L者66.7%。各组ITP患者在年龄、起病急缓、初诊PLT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在性别、发病季节、前驱病史及出血类型无统计学差异(P>0.05)。2.各组细胞因子水平Th1类细胞因子:新诊断、持续性、慢性ITP组IL-2水平高于对照组,慢性ITP组高于新诊断、持续性ITP组,有显著差异(P<0.05),持续性ITP组高于新诊断ITP组,但无显著差异(P>0.05)。而IFN-γ、TNF水平4组间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Th2类细胞因子:新诊断、持续性、慢性ITP组IL-4、IL-10水平低于对照组,慢性ITP组低于新诊断ITP组,有显著差异(P<0.05),慢性ITP组低于持续性ITP组,持续性ITP组低于新诊断ITP组,但无显著差异(P>0.05)。而IL-6水平4组间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Th17类细胞因子:新诊断、持续性、慢性ITP组IL-17A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慢性ITP组高于新诊断组,有显著差异(P<0.05),持续性组高于新诊断组,慢性ITP组高于持续性,但无显著差异(P>0.05)。3.慢性ITP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12个月细胞因子水平慢性ITP患者治疗后12个月IL-2、IL-6、INF-γ水平较治疗前下降,但无显著差异(P>0.05),IL-4、IL-10、TNF、IL-17A水平较治疗前上升,亦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1.ITP患者血清中IL-2、IL-17A水平升高,IL-4、IL-10水平降低,在慢性患者中显著,可能提示与疾病呈慢性发展有关,有助于判断ITP患者病情转归。2.年龄较大、慢性起病、初诊PLT≤20×109/L可能是ITP患者转为慢性的危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