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鲁迅是中国五四运动及新文化运动时期的一位重要作家,并对现代文学产生了巨大影响。毛泽东曾说:“鲁迅在中国的价值,据我看要算是中国的第一等圣人。孔夫子是封建社会的圣人,鲁迅是现代中国的圣人。”在1949年,他用了“三个伟大”、“六个最”评价了鲁迅,他说“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半殖民地半封建人民最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鲁迅之所以受到这样至高无上的评价,正源于他在作品中表现出的对民族灵魂进行改造的不懈追求,他始终把对人的精神世界的探索和推动社会变革作为实现目标。由此,鲁迅在中国文学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作为现代主义创始人之一的詹姆斯·乔伊斯曾是一位颇受争议的作家。他的作品《都柏林人》(1914),《一个青年艺术家的肖像》(1916),乃至后来的《芬尼根守夜人》(1939)自发表之日起就受到了同时代批评家的热切关注。其后的《尤利西斯》(1922)由于其晦涩难懂以及典故的运用,更被人们称为“天书”。然而,即使如此,他作品中所展现出的深刻内含和创造性文体却具有重要意义。由此他成为了二十世纪最具代表性的作家之一。《都柏林人》是他唯一的一部短片小说集,整本书如同是对一个人一生的描述,从其童年、青年、中年一直到最后一篇《死亡》。乔伊斯曾说:“如果有一天都柏林被毁灭了,它可以从我的作品中得以重建”。在乔伊斯的作品里,几乎没有关于城市建筑的细节。他更感兴趣的是都柏林市民的生活,而不是他们居住的房子。深深吸引他的是这座城市的道德和心理风貌。 本论文将从比较文学中的平行研究角度对两位作家的共同之处进行比较。鲁迅的《呐喊》,《彷徨》与乔伊斯的《都柏林人》都是短篇小说集,两者存在诸多相同之处,如作者背景,社会背景,作者的创作意图,小说的主题,人物及其特有的民族性特点等。本文将以小说文本为依托,结合比较文学中的平行研究对小说中体现的共同主题及人物进行详尽具体的分析,以弥补以前研究作品中只泛谈而不深究的不足。 本论文主要有五章,除第一章全文引言部分和第五章全文的结论部分外。其余内容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文献回顾,总结本课题以前的研究成果;第二部分是对比较文学中平行研究方法的分析;第三部分是对鲁迅和乔伊斯作品中相同之处的比较,特别是在作者背景,小说主题及人物分析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