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国内心理地图研究亟需加强、新课标要求重视地理信息技术、新高考重视考核地图能力且地图能力普遍受到各国的重视,本文将“基于Google Earth的高中生心理地图建构研究”确定为研究主题。本文从技术层面,运用Google Earth辅助教学,使其成为构建心理地图的有效手段。因此按照“关系分析-现状调查-策略重构”的思路展开,全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引言部分。收集整理并分析“心理地图”与“Google Earth”的相关文献,发现培养心理地图有利于落实地理核心素养、深化信息技术的应用、提高教学效率且增强地理教学的开放性。从国内外两个层面梳理相关研究成果及存在问题,确立了文章的研究目标,并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构建了全文的研究路线。第二部分:理论基础与概念界定。从心理地图构建的角度出发,明确了本文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地理教学论、多元智能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地理空间认知理论、多媒体学习理论等五大理论。界定了心理地图的概念,即通过一系列步骤进行训练,多角度、多方式对学习者进行刺激之后,在学习者头脑中建立起对于世界的空间表征。第三部分:可行性及有效性分析。运用文献研究法,从心理地图与Google Earth的特点入手,分析运用Google Earth构建心理地图的可行性及有效性。可行性如下:学校环境支持、软件自身适用范围广且功能强大。有效性如下:Google Earth具有空间性、动态性和丰富性三大优势。第四部分:调查现状。运用问卷调查方法,调查实习所在学校高一学生的心理地图建构现状。经过分析,发现高一学生心理地图建构现状的总体情况不容乐观。具体原因如下:学习兴趣不足、地理基础不牢、总课时量过少、方法媒体陈旧、未经系统训练。第五部分:策略研究。针对以上问题及原因,围绕着心理地图的“输入阶段-加工阶段-输出阶段-保障措施”四大方面,提出基于Google Earth的高中生心理地图的具体建构策略。其中,保障性策略的主要作用在于保障建构阶段具体策略的有效开展和实施。并且,本研究针对实施难度较大的策略,结合具体教学案例展开,使策略更为充实。第六部分:结论与展望。从运用Google Earth构建心理地图的可行性及有效性、高一学生心理地图调查现状、构建策略三方面梳理本文的基本结论。在现状分析和建构策略两方面指出不足,认为以下几点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拓展:尝试运用不同方法研究高中生心理地图建构现状,在教学实践中检验本文所提出的建构策略,并进一步丰富与策略相匹配的教学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