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震是伴随地球存在而发生的一种自然现象,是人类面临的一大天灾。我国是世界上地震灾害严重的国家之一,1976年唐山地震和2008年汶川地震震惊寰宇,造成的巨大损失给我们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创伤。然而,以目前的科技水平,人类尚没有有效的方法阻止地震的发生。在这种客观情况下,如何减轻城市地震灾害成为各国抗震工作者一直致力于解决的问题。
编制和实施城市抗震防灾规划,实现防灾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是提高城市系统防灾能力和应急救灾能力的重要手段。本文在分析目前抗震防灾规划编制方法不足的基础上,从立足于提升城市防灾救灾功能角度,重点研究城市抗震防灾空间的布局,并通过规划手段使城市具有一定的适灾性和容灾性,更好地保证人民的抗震防灾安全。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了研究:
(1)阐述了城市化进程中我国所面临的严重地震灾害威胁,指出了编制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的重要性。在分析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编制方法不足的基础上,提出以城市抗震防灾空间布局为基点的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编制的新思路。
(2)详尽地分析总结了地震灾害风险的概念、特点、影响因素及基本评价方法,指出了目前城市地震灾害风险分析存在的不足。在此基础上,为了简化群体建筑物震害预测工作,加快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编制进程,提出了群体建筑快速震害预测法。同时,探讨了以城市地震死亡人数和直接经济损失为指标,应用未确知测度区间识别理论计算地震灾害风险,并在此基础上给出了城市地震灾害风险区划的原则和方法。
(3)在总结以往有关防灾空间研究的基础上,从应对地震灾害角度提出了城市抗震防灾空间的概念,并分析了其防灾机能。另外,综合考虑相关法规、标准及城市震后的实际需求设定了城市抗震救灾功能目标,在此基础上研究了保障上述目标实现相对应的三级抗震防灾空间结构体系的划分方法和分级标准。
(4)基于城市抗震防灾空间布局的基本思路,通过对震后应急救灾需求的分析,对相关抗震防灾空间进行了分级划分,并给出了各类城市抗震防灾空间的配置标准。探讨了具有两道防线的城乡防灾体系建设基本思路,初步构建了城乡防灾体系框架,研究了城乡救灾空间布局的模式。另外,论文运用各种数学模型进行了城市防灾设施布局优化研究。为了确保防灾关键节点震后功能的实现,在分析汶川地震中建筑物破坏原因的基础上,建议了防灾建筑的选址原则与对策。
(5)为实现城市抗震防灾空间的救灾功能,提出城市防灾救灾功能评价指标的选取原则,并从城市抗震防灾空间布局角度构建了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利用改进的AHP法确定了各级指标的权重,继而应用多级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对城市的防灾救灾功能进行评估。
(6)选择某城市为例进行了城市抗震防灾空间布局的研究与实践。根据该市地震灾害风险的实际情况,为了降低城市地震灾害风险,使城市达到抗御地震灾害的目标,应用本文讨论的方法,从城市抗震防灾空间结构、防止次生灾害蔓延带、道路系统、避难场所、供水系统等不同的角度和层次对该市进行了分析和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