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筛查中青年肝癌发病的高危因素,为肝癌预防提供理论依据;分析128例中青年肝癌患者中医证型特点及分布规律,考察证型与肝功能(ALT、AST、GGT、TBIL)、凝血四项(PT、TT、FIB、APTT)、血常规(WBC、RBC、HGB、PLT)、甲胎蛋白等客观指标的相关性,为临床诊疗提供科学准确的统计信息支持。方法:1.复习文献,回顾总结肝癌发病的高危因素及中医证型特点。2.整理128例中青年肝癌患者病史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找出与肝癌发病年轻化有关的危险因素。将患者分为Ⅰ、Ⅱ、Ⅲ期,用SPSS17.0统计软件分析各期证型的分布特点、证候规律及与理化指标的相关性,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28例中青年肝癌患者以男性为主,男女比例5.7:1,40~59岁发病人数最多。对患者调查发现,A型性格占71人(55.5%),睡眠质量很差者70人(54.7%),饮食不健康者82人(64.1%),饮酒者70人(54.7%),吸烟者78人(60.9%)。128例患者均有HBV感染,肝炎肝硬化者120人,未行抗病毒治疗者66人(51.6%),亲属中有HBV感染者71人。128例中青年肝癌患者Ⅰ、Ⅱ、Ⅲ期分别为32人、57人、39人。证型分布依次为肝郁脾虚证(32.8%)、气滞血瘀证(29.7%)、湿热互结证(26.6%)和肝肾阴虚证(10.9%),Ⅰ期中证型分布依次为湿热互结证(43.8%)、气滞血瘀证(28.1%)、肝郁脾虚证(21.9%)、肝肾阴虚证(6.2%);Ⅱ期依次为气滞血瘀证(40.4%)、肝郁脾虚证(31.6%)、湿热互结证(22.8%)、肝肾阴虚证(5.3%);Ⅲ期依次为肝郁脾虚证(43.6%)、肝肾阴虚证(23.1%)、湿热互结证(17.9%)、气滞血瘀证(15.4%)。各证型间肝功能指标(ALT、AST、GGT、TBI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湿热互结型ALT、AST、TBIL水平较高;各证型间凝血四项(PT、TT、FIB、APT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肾阴虚型易出血;各证型间血常规(RBC、HGB、PLT)差异显著(P<0.05),肝肾阴虚型三项指标水平较低;各证型间AFP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各证型AFP阳性率比较发现湿热互结型AFP阳性率较高。结论:中青年人群肝癌发病除与HBV感染、肝硬化等公认因素有联系外,还与性别、年龄、A型性格、睡眠、饮食、饮酒、吸烟、HBV感染家族史、是否接受抗病毒治疗等有一定关系。中青年肝癌Ⅱ期人数最多,病机演变复杂,证型分布存在阶段性的规律特点,早中期多以气滞血瘀、湿热互结、肝郁脾虚等证为主,晚期则见肝肾阴虚。各证型与肝功能、凝血四项、血常规、甲胎蛋白等指标存在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