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制造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其发展水平是一国经济长期平稳发展的基础。我国作为“世界工厂”和“制造大国”,长期以来制造业发展重数量轻质量,国际竞争力不强和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比较突出。近年来,随着劳动力成本上升以及资源与环境约束,传统竞争优势逐渐丧失,我国制造业发展面临的形势日益严峻。生产性服务业是从制造业中分离出来,并服务于制造业,现阶段,生产性服务业是促进我国制造业生产率提高、竞争力增强的关键因素。空间集聚性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重要特征,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会带来竞争效应、合作效应、学习效应、专业化效应和规模经济效应,并通过降低运营成本,增加中间产品附加值,提升专业化水平等途径,提高集聚区内及周边地区制造业竞争力水平。因此,能否充分发挥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效应,已成为提高我国制造业竞争力的关键。本文综合考虑经济水平、资源条件、地理位置等方面,选择鲁、苏、浙、粤四省作为研究对象,并分别利用区位熵和劳动生产率指标对四省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度和制造业竞争力进行测度,借助ArcGIS 10.2软件对其进行图形描述,借助Stata 12软件对制造业竞争力莫兰指数进行测算,发现四省生产性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集聚度偏低,并且,除江苏省外,鲁、浙、粤三省制造业竞争力没有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根据莫兰指数检验结果,本文基于2005-2014年四省城市面板数据,对江苏省建立空间计量模型,鲁、浙、粤三省建立面板模型,进而对四省进行计量模型检验。研究表明,各地区来看,山东省仍以传统制造业为主,传统服务业比现代服务业对提高制造业竞争力水平有更强的促进作用,苏、浙、粤三省制造业转型升级较快,现代服务业作用更加显著;从控制变量来看,相较于外商投资水平和人力资本水平,交通发达程度和信息化水平是促进四省制造业竞争力水平提升的主要因素。鉴于此,四省应建立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中心,提高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程度,充分发挥集聚中心的外溢效应;侧重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信息化水平,为提升制造业竞争力水平提供技术支持;加强人力资本的积累和投入,加快从人口红利向人力资本红利转变步伐,建立健全符合本地区经济发展的人力资源储备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