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慢性萎缩性胃炎伴中重度肠化生和异型增生,是公认的胃癌癌前病变。针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治疗,现代医学没有很好的治疗方法。关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研究,成为“八五”攻关课题。
导师张仲海教授总结多年的临床经验,以古今文献中医理论为基础,提出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在中医属“胃痞血瘀积证”的观点。并以此为基础,创新运用“化瘀消积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以化瘀消积为主,辅以补益气血为治则组方,经长期临床运用反复筛选,优化而成“祛瘀消积汤”。
目的意义:
通过构建“胃痞血瘀积证”大鼠模型,佐证“血瘀积证”观点;以“祛瘀消积汤”治疗“胃痞血瘀积证”模型大鼠,将大鼠的舌象变化、胃肠功能变化、胃黏膜病理变化等作为观察指标,多方论证“祛瘀消积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疗效,以说明“化瘀消积法”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行之有效的法则,值得临床推广应用,“祛瘀消积汤”具有新药研究开发和应用价值。
研究方法
本实验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构建“胃痞血瘀积证”大鼠模型,采用致癌剂甲基硝基亚硝基胍(MNNG)加酒精损伤及雷尼替丁的综合造模法造模。第二部分,是大鼠模型建立成功后,运用自拟方剂“祛瘀消积汤”进行治疗,同时设立正常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胃复春阳性药物对照组,观察各组的疗效差异。研究内容和过程
第一部分,通过观察大鼠的一般情况、舌象变化、胃肉眼观察变化及胃黏膜的病理改变等,了解造模效果。第二部分,从观察大鼠的体重的恢复情况、舌象变化、胃肠功能变化、胃黏膜病理变化、抗炎效果等进行疗效分析研究。
体重在大鼠空腹状态下称重,每周称重1次,并计算各组大鼠的平均体重。根据大鼠体重确定用药剂量。
舌象观察每天在给大鼠灌胃时,观察大鼠舌象,根据观察结果,将舌质分为淡红舌、淡紫舌、舌质紫暗、瘀斑舌质,在实验结束时统计结果。
抗炎实验采用玻璃容器法做大鼠足跖肿胀的抗炎实验,以阿司匹林作为对照药,在大鼠足跖皮下注射鸡蛋清,于第30,60,120,240,360min测量大鼠足跖体积,观察足跖体积变化。
胃分泌功能先给大鼠作幽门结扎术,术后4小时处死大鼠,取胃,收集胃液。用NaOH作酸碱中和滴定实验,计算胃液的总酸度,并计算总酸排出量。
胃残留量实验本实验通过检测大鼠胃内甲基橙光密度来研究大鼠的胃排空功能。先用甲基橙溶液给大鼠灌胃,半小时后处死大鼠,用分光光度计测试胃内甲基橙的光密度,计算胃残留率。
小肠推进实验本实验通过测量碳素墨水在大鼠肠道中的推进距离来观察大鼠的胃肠运动功能。先用碳素墨水给大鼠灌胃,半小时后处死大鼠,用直尺测量大鼠黑色小肠的长度,计算小肠推进率。
胃重比称量大鼠的体重、胃重,通过协方差分析,以扣除体重对胃重的影响,比较胃重比。
胃黏膜病理切取胃窦部黏膜5x5mm大小1块,经甲醛固定、石蜡包埋、切片、HE染色,光镜下观察胃黏膜的萎缩程度、异型增生、肠化生和炎症程度等。
血液生理检查心脏取血,做血常规及肝功能、肾功能、血脂、血粘度等检查,了解药物对大鼠的血液、重要脏器功能等的影响。
结果:
造模完成情况:
一般情况模型组的大鼠毛发松散,光泽度差,活动减少,食量减少,身体瘦小。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
舌象观察模型组的大鼠的舌质呈现淡紫舌,甚至舌质紫暗并有大片瘀斑,表现出血瘀证候,并且随着实验进行,舌质血瘀征象进一步加重。实验结束时统计,模型组的大鼠舌质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
胃重比扣除体重对胃重的影响,比较胃重比,造模组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
胃黏膜肉眼观察模型组胃体较小,胃黏膜苍白,胃壁较薄,大部分胃黏膜皱襞走向紊乱,部分区域皱襞变浅或消失。
胃黏膜病理结果大鼠胃黏膜HE染色后光镜下观察,模型组大多数呈现出中重度萎缩、肠化生和异型增生。
治疗效果:
正常组大鼠精神好,动作敏捷有力,摄食良好,被毛致密有光泽,体肌健壮,大便干燥成粒,舌质淡红。模型组大鼠精神萎靡,蜷缩喜扎堆,食量较少,体重增长慢甚至下降而形体瘦小,毛发疏松枯黄光泽度差,大便或便溏或大便干燥,眯眼率和拉尾排便反应阳性率增高,足蹼、鼻尖、耳缘淡紫,舌质紫暗并有大片瘀斑。经祛瘀消积汤或胃复春治疗组,大鼠食量和体重逐渐增加、活动增多、毛发光泽,舌质紫暗症状逐渐好转,以祛瘀消积汤中剂量组变化最为明显;实验中还观察到治疗组的大鼠大便便质稀,以大剂量组最明显。
舌质的观察模型组与正常组及各治疗组间有显著性差异,而正常组与祛瘀消积汤各组及胃复春治疗组间舌质差异无显著性。足跖抗炎实验不同分组间有显著性差异,祛瘀消积汤和阿司匹林药物有抗炎作用,但阿司匹林的抗炎效果优于祛瘀消积汤,而祛瘀消积汤大剂量组的抗炎效果优于小剂量及中剂量组。祛瘀消积汤中剂量组与正常对照组胃液分泌量相当,差异无显著性P=0.227;其它各组胃液分泌量有显著性差异,正常对照组和祛瘀消积汤中剂量组高于大剂量组、胃复春组、小剂量组、模型组。经祛瘀消积汤及胃复春治疗后,“胃痞血瘀积证”大鼠的胃液分泌量增加,祛瘀消积汤中剂量组对胃酸分泌的治疗效果要优于大剂量组、胃复春组、小剂量组。
胃液总酸度:
祛瘀消积汤中剂量组及胃复春组与正常对照组胃液总酸度相当,差异无显著性,分别为P=0.842、P=0.941。
总排酸量:
祛瘀消积汤中剂量组与正常对照组胃液分泌量相当,差异无显著性P=0.231;祛瘀消积汤大剂量组与胃复春对照组胃液分泌量相当,差异无显著性P=0.839;经祛瘀消积汤及胃复春治疗后,“胃痞血瘀积证”大鼠的总排酸量增加,祛瘀消积汤中剂量组对胃酸分泌的治疗效果要优于大剂量组、胃复春组、小剂量组。胃残留量实验模型组的大鼠胃残留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00;经祛瘀消积汤及胃复春治疗后,胃残留量显著降低,与模型组相比,均P<0.01;祛瘀消积汤中剂量组与正常组相比,无显著差异;而祛瘀消积汤大剂量组与正常组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00,大剂量组的大鼠胃排空功能增强;祛瘀消积小剂量组及胃复春组与正常组相比,胃排空功能不及正常组,差异具有显著性。小肠推进实验模型组大鼠的小肠推进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00;经祛瘀消积汤及胃复春治疗后,小肠推进率显著增高,与模型组相比,均P〈0.05;祛瘀消积汤小剂量组、中剂量组及胃复春组与正常组相比,无显著差异;而祛瘀消积汤大剂量组与正常组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7,大剂量组的大鼠胃肠推动功能亢进。胃重比模型组的大鼠胃重比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00;经祛瘀消积汤及胃复春治疗后,胃重比显著增高,与模型组相比,均P〈0.01;但祛瘀消积汤及胃复春各治疗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较正常对照组低;而祛瘀消积汤与胃复春组相比,中剂量组对胃重的恢复要优于胃复春,差异具有显著性P=0.000。
胃黏膜肉眼观察与其它各组相比,模型组胃体较小,胃黏膜苍白,胃壁较薄,大部分胃黏膜皱襞走向紊乱,部分区域皱襞变浅或消失,胃血管显露迂曲,表现血瘀积证之象。经祛瘀消积汤治疗后,胃体较模型组大,胃壁较厚,以大剂量组的变化最为明显;黏膜表现桃红色,有比较明显的皱襞,从整体上看,各治疗组的胃黏膜肉眼观察比正常组差。
胃黏膜病理结果模型组的大鼠胃黏膜HE染色观察,大多数表现出中重度萎缩、肠化生和异型增生。治疗组的胃黏膜病理情况有明显的改善,萎缩程度减轻,肠化生及异型增生减少,特别是中剂量组明显。
血液生理检查各组间大鼠的血常规及血脂比较无统计学差异,造模及中药药物对血常规及血脂无明显影响。肝功能指标中,间接胆红素及血转氨酶指标,组间差异有显著性,造模组的大鼠间接胆红素和血转氨酶升高,经治疗后大鼠肝功能均有改善。肾功能检查中,血尿素氮指标存在组间差异,模型组大鼠血尿素氮升高,经治疗后,血尿素氮下降,但是与正常组相比仍有显著性差异。血粘度检查中,全血低切粘度和血浆粘度存在组间差异,造模后大鼠血粘度升高,经治疗后,血粘度下降,与正常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主要结论:
1、MNNG综合造模法是目前学者们公认的、成熟稳定、操作简便、成功率高的造模方法。本实验借鉴传统造模方法,加45%酒精及雷尼替丁优化组合,提高了造模效果。实验组大鼠瘀紫的舌象、减弱的胃肠功能、胃黏膜病理呈现中、重度萎缩并伴有中重度肠化生和异型增生等,从病、证两方面提供资料,说明“胃痞血瘀积证”动物模型构建成功。为中医实验研究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提供了新的动物模型,并创新了动物模型的建模方法,为研究人类慢性萎缩性胃炎疾病提供了较理想的动物模型。
2、“胃痞血瘀积证”符合慢性萎缩性胃炎病情,运用“祛瘀消积法”治疗后,“胃痞血瘀积证”大鼠的舌象好转,胃肠功能增强,胃黏膜有所恢复,表明“祛瘀消积汤”治疗此型慢性萎缩性胃炎是有效的。而且综合分析,“祛瘀消积汤”中剂量组的治疗效果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