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柏杨,原名郭定生,是台湾一位家喻户晓的作家。一直以来,他将自己的创作生涯分为10年小说、10年杂文及10年历史。尽管他的文学创作是以小说开始,然而他的杂文在文学上的成就却高出小说。柏杨杂文在60年代的台湾社会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他更是第一位在海外受到千百万读者拥戴的台湾作家。柏杨杂文笔调诙谐,内容辛辣尖锐尤其是针对当时的社会弊端。结果触怒当时的国民党政府。1968年因翻译“大力水手”漫画,将"fellows"译为“全国军民同胞们”等字样,被捕入狱10年。刑满出狱后,柏杨继续写杂文,并且开始将《资治通鉴》译成白话的工作。1984年9月,柏杨赴美国爱荷华大学演讲,题目是《丑陋的中国人》,对中国人的“脏、乱、吵”、“窝里斗”等劣根性进行猛烈批判。隔年1985年8月,台北林白出版社出版《丑陋的中国人》一书。这本书实际上由3篇演讲稿、1篇访问稿、30篇杂文组成的《老昏病大展》以及20篇读者回应文章编集成。这篇博士论文,主要论述柏杨杂文如何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批判。随着《柏杨全集》的出版,柏杨的所有杂文能完整呈现给读者。这对研究柏杨杂文的学者提供有利的条件。研究的范围以《柏杨全集》收录的全部杂文为主,有系统地分析柏杨杂文如何批判传统文化。经过计算,共有845篇杂文。通过文本的解读,以及参考学者对柏杨的评论文章,探讨柏杨杂文的价值,以及对当代社会的影响。第一章:这章是论文的绪论。柏杨的研究,应该是90年代后期开始的。1999年,香港大学亚洲研究中心主办了“柏杨思想与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这些年,对于柏杨的研究,一些学者集中研究柏杨的生平遭遇;一些则研究柏杨的小说或杂文里对传统文化的批判。然而笔者认为,关于柏杨杂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这方面的研究还不够全面。这是由于在过去,要收集柏杨的全部作品不是件容易的事。庆幸的是,2010年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柏杨全集》25册,分为杂文卷、历史卷、小说卷和其他卷4部分。这个有利的条件,无疑让学者能更全面客观研究柏杨作品。研究所采用的方法是社会历史批评。社会历史批评主要是分析作家生平经历、创作情况。柏杨坦承鲁迅的小说对他的影响多过鲁迅的杂文。柏杨崇敬鲁迅,但他的杂文同鲁迅全然不同。鲁迅杂文是属于知识分子的;柏杨杂文则是属于平民百姓的。不仅如此,柏杨杂文具有包容性多过战斗性。第二章:这章论述柏杨创作的缘起与特色。柏杨最初从事杂文写作的目的是为了养家糊口,解决温饱。作为发表在报刊上的杂文,必须迎合市民口味,是生存的关键;所以在《自立晚报》为他设立的专栏《倚梦闲话》发表杂文时,柏杨就塑造了一个特殊的作者形象——“糟老头柏杨”。这个形象深得读者的喜爱。柏杨杂文的题材和内容相当广泛。举凡柴米油盐酱醋茶、吃喝拉撒、生老病死、婚姻、爱情、家庭生活及社会上形形色色的非正义不道德现象,都包括在柏杨杂文里。虽然柏杨杂文不乏火药味十足的政治批判;但是柏杨杂文主要还是从文化层面进行言说。柏杨杂文的一大特点就是幽默。柏杨的幽默往往是铺天盖地而来,让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尽管杂文的内容严肃,柏杨却能以生动、通俗的语言叙述。杂文的语言,往往文白夹杂,雅俗并用,具有很强的可读性。柏杨形象地把中国封建文化喻为“酱缸文化”,尖锐地指出这种“酱缸文化”对民族性造成严重危害。中国人在这个酱缸里“酱得太久”,结果一切行为价值,都以酱缸里的道德标准和政治标准为标准。柏杨杂文一针见血揭露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病态部分及由此造成的中国人的人性弱点。第三章:这章论述中国的传统文化具有两面性。中国传统文化延续几千年不衰,固然有精华部分,但传统文化也有糟粕。封建性和等级性正是传统文化的缺陷和不足之处。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儒学,因与皇权结合而政治化,成为为封建统治服务的工具。主要表现是封建专制主义思想和封建宗法等级制度,以君权、父权、夫权为核心的等级制度和人身依附关系,官本位思想和重男轻女观念,这都严重影响和禁锢了中国人的思想,而柏杨所谓的“酱缸文化”要批判的正是以儒家为主流的中国传统文化。第四章:这章分析《倚梦闲话》系列。这个专栏里的杂文,共有10集。这10本杂文集分别为1962年出版的《玉雕集》和《怪马集》、1963年出版的《堡垒集》、《圣人集》、《凤凰集》和《红袖集》、1965年出版的《立正集》、1966年出版的《牵肠集》、1967年出版的《蛇腰集》和《剥皮集》。根据《柏杨全集》的记录,这个系列收录了340篇柏杨杂文。笔者将这个系列分析归纳为两性文化、官场文化及民族劣根性。第五章:这章分析《西窗随笔》系列。这个专栏的杂文,共有10集。这些杂文集包括1963年出版的《高山滚鼓集》和《道貌岸然集》、1964年出版的《前仰后合集》、《闻过则怒集》和《神魂颠倒集》、1965年出版的《鬼话连篇集》、《大愚若智集》和《越帮越忙集》、1966年出版的《心血来潮集》、1967年出版的《死不认错集》。根据《柏杨全集》的记录,这个系列收录了370篇柏杨杂文。笔者将这个系列分析归纳为衣食住行与传统、宫廷历史及“西崽”和现代化。第六章:这章分析《柏杨专栏》系列。1977年4月,柏杨出狱后,回到台北。随后,柏杨在《中国时报》上开设“柏杨专栏”继续中断十年之久的杂文创作。这也是柏杨后期的杂文创作。这些杂文后来结集成书,共有5集。这些杂文集分别是:1978年出版的《活该他喝酪浆》、1979年出版的《按牌理出牌》和《大男人沙文主义》、1980年出版的《早起的虫儿》、以及1982年出版的《踩了他的尾巴》。根据《柏杨全集》的记录,这个系列收录了135篇柏杨杂文。笔者将这个系列分析归纳为新观念与孝道、为别人想一想、女权与人权、十二大愿及教育与人的尊严。结尾为整篇论文的总结。柏杨80年代的杂文(《柏杨专栏》系列)同60年代的杂文(《倚梦闲话》系列、《西窗随笔》系列)相比之下,后期的杂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显得较温和,笔调也不再那么激进。柏杨始终以市井小民的立场,看待当时台湾社会问题。换句话说,柏杨是从平民百姓的角度,思考传统文化问题。因此,柏杨杂文在结构方面,显得通俗,更能引起市井小民的共鸣。柏杨要展开的批判就在于中国传统至今的日常性文化,这就是世俗生活本身的文化。研究了柏杨845篇杂文,就柏杨的思想而言,确实如一些学者所言,没有什么原创性。例如:柏杨认为中国文化的基因里缺少人权思想。这个观点,鲁迅的杂文早就提过。尽管如此,柏杨创作的风格是值得肯定的。柏杨杂文在艺术结构上是独树一帜的。杂文幽默的语言,文言对白的巧妙运用,是绝无仅有的。柏杨杂文深得当时台湾读者的喜爱,更大大影响当时的台湾社会。时至今日,柏杨杂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还是有其价值和影响。对于年轻的一代,阅读柏杨杂文可起警示作用。尽管杂文写的是六十年代的台湾社会现象;然而这些社会现象到了今日的中国,依旧存在。中国人的“脏、乱、吵”、“窝里斗”等陋习依然存在。作为一代文人,柏杨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地位是值得肯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