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与目的:感染性心内膜炎(infective endocarditis,IE)是累及心脏瓣膜或心内膜的感染性疾病。近年来,IE的诊疗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其仍然有着非常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带来沉重的疾病负担。明确IE临床特点及预后危险因素对于识别不良预后患者及指导治疗具有重要意义。既往有相关研究分析了IE预后相关的危险因素,但研究结论各有差异。因此,我们设计了此回顾性研究,旨在分析IE的临床特点,进一步发现IE患者6个月内死亡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本研究纳入了2011年至2018年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住院并基于改良Duke标准初次诊断为确诊或疑诊IE的患者。收集患者临床基线资料、实验室检查及超声心动图、抗生素治疗及手术治疗情况、院内并发症以及出院后长期回访情况。本研究的主要终点定义为全因死亡。次要终点事件包括:再发IE、非计划的再入院瓣膜手术、心力衰竭和再发栓塞。将总体IE分为自体瓣膜感染性心内膜炎(native valve endocarditis,NVE)和人工瓣膜感染性心内膜炎(prosthetic valve endocarditis,PVE)两组,进行临床特点和预后的分组比较。根据IE患者6个月内死亡或生存情况进行临床特点的分组比较。采用COX单因素、多因素分析筛选出总体IE患者6个月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使用Kaplan-Meier法绘制确诊IE组和疑诊IE组,NVE组和PVE组,及各独立危险因素分组的生存曲线,并通过logrank检验比较组间的生存曲线的差异。结果:本研究最终入组412例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患者,其中NVE 380例,PVE 32例。中位随访时间为876.0(439.0-1844.0)天。NVE组和PVE组的院内死亡率分别为2.1%、3.1%,院内急性心力衰竭发生率分别为3.4%、3.1%,院内栓塞事件发生率分别为6.1%、6.3%,6个月死亡率分别为9.2%、18.8%,两组无显著差异。NVE组患者的7年长期生存率显著高于PVE组(P=0.025)。多因素COX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年龄>70岁,急性肾损伤,外周动脉栓塞,血培养结果为真菌,超敏C反应蛋白≥77.1mg/l,肾小球滤过率<15 ml/(min·1.73㎡)是IE患者6个月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合并有基础心脏疾病的IE不足半数,肺部感染、高血压、糖尿病、慢性肾病是比较常见的心脏以外合并症。2.发热是IE最常见的症状,其他较为常见症状还有胸闷、气促、咳嗽、咳痰、乏力、关节痛。3.IE血培养阳性率仅33.1%,超声心动图阳性表现对于IE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4.IE的病原菌仍以链球菌为主,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葡萄球菌是PVE最常见的致病菌。5.NVE与PVE 6个月死亡率无显著差异,长期生存率PVE比NVE低。6.年龄>70岁,急性肾损伤,外周动脉栓塞(颈动脉、髂动脉、四肢动脉),血培养结果为真菌,超敏C反应蛋白≥77.1mg/l,肾小球滤过率<15 ml/(min·1.73㎡)与IE患者6个月内死亡独立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