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国家形象实际研究

来源 :山西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tbab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着全球化进程的推进,国际社会的相互交往日益密切。国家形象作为一个国家极为重要的无形资产,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表现形式。正面的国家形象有助于一国获取国际信任,增进国际合作,为其和平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有助于国内外战略目标的实现,意味着更高的可信度和更大的发言权,有利于提高一国民众的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各国顺应时代发展潮流,越来越重视国家形象的塑造与优化。国家形象的研究在国内是一个新兴的课题,缘起于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国家形象包括三种状态:国家的实际形象、国家的媒介形象、民众的认知形象。  本论文旨在基于相关理论研究基础上,结合社会调查,分析当代伊朗在中国的国家形象。运用传媒社会学理论,采用内容分析法,分析中国主流媒体构建的伊朗国家形象;采用问卷调查法,调查中国民众心目中的伊朗国家形象;并辅以观察法,分析中国网民眼中的伊朗国家形象。通过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分析形成这种国家形象的原因,并对国家形象形成的硬件基础,即国家的客观存在(一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进行较全面的研究与探讨。  当今的伊朗因其核问题、石油问题等广受国际舆论的关注。在西方媒体的报道里,伊朗是一个压抑、封闭、极端、恐怖的国度,是流亡民国家、邪恶轴心。通过对伊朗国家形象的调查分析之后,本文认为,西方国家和媒体对伊朗的报道是从自身的利益出发的,西方国家媒体在报道伊朗这个与其意识形态差异较大的国度时,存在偏差和误导。就像“被妖魔化的中国”一样存在“被妖魔化的伊朗”,即存在对伊朗国家形象的“误读”和“歪曲”。  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阐明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介绍国内外与国家形象研究相关的理论成果,并说明本文的研究理论视角;第二部分,阐释了本文的研究方法和思路,并提出了研究假设;第三、四部分通过对调查所得数据的描述和分析,总结出伊朗在中国的国家形象;第五部分,得出结论,并对假设进行验证,继而根据结论,结合中国实际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为优化中国国家形象提供参考。
其他文献
自杀即是心理问题,也是社会问题。生活于社会中的个体,面临着家庭、环境、工作、学习等多重压力,有些个体会因为无法承受这些压力而选择自杀。一般而言,社会因素是导致个体自杀的